贵阳客站变迁样本 见证老城繁华与拥堵
在一座城市由老到新的变迁过程中,人流熙攘的客车站总是扮演着最忠实的“见证者”,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旅客和车辆在这里汇聚,又在这里被送往四面八方。
白驹过隙六十年,贵阳已沧桑巨变。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贵阳客车站,如今已变成了很多人口中的“老客站”。作为贵阳的客运枢纽,“老客站”虽然已在几年前搬迁至观山湖区,但是作为曾经的城市地标,“老客站”至今仍然静静地伫立在城市一隅。这里既承载着许多贵阳人的城市记忆,也带动过周边商圈的繁华演绎。
发展历程
今年62岁,家住延安西路的曾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在“老客站”旁边长大的,这里曾经是贵阳最显著的路标之一。直至90年代初,还常常看到外地旅客在客车站大门外合影留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车少人多,想要坐趟长途客车并非易事,有时候遇上过年这样的高峰期连夜排队买票是常事。”曾阿姨回忆说。
马凤萍,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贵阳市市管专家。说起贵阳客车站的前世今生,上世纪70年代就在这里工作至今的马凤萍总是娓娓道来。
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贵阳客车站,是上世纪50年代初贵阳解放后建立起来的。1954年新建筑正式落址在延安西路上,并定名为贵阳客车站,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60年与城市息息相融的命运变迁。
“刚刚成立的二三十年间,贵阳客车站有着自己的辉煌历史。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独家经营,生意红红火火,是全国先进单位。然而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兴运输企业的竞争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计划经济的阵痛。”马凤萍回忆说,“从1983年开始,道路运输行业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开放政策,由于受到个体经营者的强烈竞争冲击和国有企业体制的束缚,贵阳客车站陷入发展的低谷,离退休职工负担重、资产严重老化,濒临破产边缘。”
1995年,贵阳客车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建了客车全额抵押经营模式,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拓宽了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加快车辆更新速度,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使企业迅速扭亏,这一模式后来也在全国公路运输行业被广泛借鉴采用。
进入本世纪,贵阳客车站全面改制。2001年完成了第一步改制,将原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相对控股、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完成第二步改制,国有资本从企业全部退出,成为产权多元的非公有限企业,并正式更名为“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兼顾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岗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利益,得到了市政府、国资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员工的广泛赞誉,成为当时贵阳市改制工作最稳定彻底的企业之一,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国企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全新布局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随着贵阳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原本靠近城市西出口的“老客站”经过城市的变迁,已经从当初的城郊结合区域发展成为了城市中心地带,客车站的布局在整个城市大交通的拓展中越来越难以跟上步伐。
据了解,2010年左右,“老客站”未搬迁前,其临靠的延安西路,高峰期车流量达到9000辆次左右,受制于道路条件,这已成为该路段的极限车流量。因此高峰期缓行、堵车现象在这里经常出现。再加上四周商圈的人流,交通压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由于位于老城区,周边聚焦了多个大型商业市场,聚居的流动人口众多,“老客站”附近的诈骗、抢夺案件一度猖獗难抑。
2010年3月,为缓解中心城区西出口交通拥堵状况,方便旅客出行,完善交通运输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贵阳客车站过渡性搬迁至金阳新区(现观山湖区),同期搬迁的还有省汽车三场枣山路客运站、社会第一服务站。搬迁过渡的三家企业按股份制组建车站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