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建议:民族文化工作设立专项资金
语言、习俗、服饰等民族文化传统丧失;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危机;一些民族村寨变得不伦不类……日前,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查发现,贵阳市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面临四大尴尬。
尴尬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难度大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主要依靠聚居乡村,随着乡村青壮年持续外出务工,民族文化维系保护和传承功能逐渐衰减,语言、习俗、服饰、建筑等民族文化传统丧失,存留的民族文化设施破坏严重。加之现代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改变,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和自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十分困难。调研组看到,在少数民族村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不多,低龄人群穿着民族服饰,使用本民族母语的也越来越少,民族村民族元素不突出,民族文化濒临失传。
尴尬二: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全市总体水平不高。市级没有专门的民族文化馆、民族图书馆和民族博物馆,部分县、乡、村建设的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层次参差不齐,特别是村级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尤为短缺。
尴尬三: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由于少数民族多有语言无文字,民族文化主要靠口授相传、行为相传方式传承,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机,特别是他们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没有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留住和吸引人才。
尴尬四:民族节庆活动减少,民族村寨失去特色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贵阳市所有民族村寨都不同程度失去了民族原有特色。虽然相关部门也提出要重点打造一些代表性民族村寨,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很难开展,一些民族村寨已变得不伦不类,严重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旅游观光。此外,民族产业开发程度低,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响当当”的产品。
建议:设立民族文化工作专项资金
针对四大尴尬,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建议,一方面,设立民族文化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征集和保护。同时,重视基层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拟订人才培养计划,保证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乡镇文化服务站有必要的专门人才,保障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激活民族文化项目的良性传承,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壮大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确保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一方面,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做好民族文化创新突破。特别注重民族文化创新,尤其是注重应用文字、舞蹈、戏剧、影视、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展示贵阳市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记者:胡锐 来源:贵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