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及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纪实
前几天,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从贵阳市生态文明委传来——刚刚过去的2014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6天,优良率从2013年的76.2%上升到了86%、提高了9.8个百分点,其中4月、6月、7月、8月和9月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多年来,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下,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及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攻坚工作,从大气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到空气质量治理措施的具体推进,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七大攻坚工程、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等形式,在全市逐渐构建起了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调整产业结构 摘掉酸雨城市“帽子”
令人想不到的是,“爽爽的贵阳”曾经是全国酸雨城市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地理条件四面环山等因素,贵阳市戴上了“酸雨城市”的“帽子”。由于空气中过高的二氧化硫浓度,宝山北路上的法国梧桐树,每到盛夏时节就早早变成一片黄色。
知耻而后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贵阳市开始了空气质量治理的漫长征程。通过加快产业机构调整,贵阳市使全市产业结构尽快由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向节能、环保、高效的高端产业迈进;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企业搬迁进程,制定产业导向性政策,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洁净生产;加强建成区及其周边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整治,逐渐消除新污染危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进程。一系列措施,为贵阳市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及工业废气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贵阳市严格实施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大力发展大数据等高精尖产业,同时将影响空气质量的贵阳发电厂、贵阳钢厂、贵阳卷烟厂、贵州水泥厂等一批重污染企业搬迁和拆除;取缔主城区内的经营性燃煤,禁止一环内的民用燃煤;公交车和出租汽车实施油改气或使用甲醇燃料……
一路稳步走来,贵阳市控煤降污达到预期目的,燃煤污染得到彻底改观,不仅摘掉了“酸雨城市”的“帽子”,空气质量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特别是近年来,贵阳市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加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顶层设计,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生态统筹、部门牵头、区县主体”,以及“目标确定、时间紧凑、责任清楚、任务明白、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大气防控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区域(片区)包保责任制度,采取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等手段,有效保障了大气污染治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