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田野上建起“绿色银行”
田野上建起“绿色银行”
——贵阳市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纪实
6月,开阳县白果塘生态农业园区绿意盎然:蔬菜大棚一字排开,温室育苗区红叶甜菜、矮生盆栽番茄、小西葫芦长势喜人,多功能生产区内西红柿、香炉南瓜、黄瓜已经挂果。大棚内补光灯、增温、降温设备齐上阵,用科技手段提升种植环境,用循环生态理念种植蔬菜,倡导少农药、少化肥,多绿色、多生态。
都说农业靠天吃饭,但科技的发展,让现代农业人对农业、农耕的概念有了新的诠释。近年来,贵阳市着力打造精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各种特色产业做强做优,立足生态长远发展,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生态资本优势,建立起与百姓富、生态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药减量增效是通向绿色农业的必经之路。走进如今的贵阳农村,太阳能杀虫灯、捕食螨、粘虫板等的生物物理防控综合技术运用四处可见,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2016年,全市农业农药总用量332吨,亩均施用量0.0804kg,低于全国亩均施用量。全市化肥总用量(折纯)60409吨,亩均施肥量为14.63kg,低于全国亩均施肥量。
此外,在畜禽养殖粪污治理上,贵阳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及有机肥生产设备,已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对列入全省环境攻坚行动涉及的13家规模养殖场,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实现粪污处理设施配套100%,资源化利用100%。
在渔业水域环境治理上,贵阳市农委加强自然水域的渔业水域保护管理,加大对水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每年开展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制度管理;在市农委管理水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通过增殖放流,种质资源衰退趋势得以遏制,河流水源水质环境得到改善。
靠山吃山,靠山更要护山。让山地农业走向绿色高效,正是贵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贵阳市根据山地农业特点,按照“山上绿帽子、山坡果袋子(茶罐子)、山下菜篮子”的种植模式,把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和坡地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把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截至目前,全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4.5万余亩,完成蔬菜种植面积95.2余万亩(次),上市量72余万吨;全市果树种植面积达70万亩,水果年产量达18.5万吨;全市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8万亩,茶叶总产量9500吨。
如何既让百姓富,又要生态美,考验着贵阳农业人的智慧。贵阳市以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扎实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工作。2013年以来,我市建成“提高型”示范点185个,涉及39个乡镇103个行政村,分别占全市72个乡镇912个行政村的54%、12%;形成“十里画廊”“泉城五韵”等15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成功举办两届农业嘉年华,“红岩葡萄沟”美丽乡村示范点2015年入列全省十个最美乡村;创建五星级生态文明村寨24个、四星级生态文明村寨27个。
围绕“资源利用高效、产品安全优质、农业废弃物充分利用、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我市积极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项目内部小循环、产业链接中循环、片区经济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记者 游红)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