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档案局在筑城广场举行大型宣传活动

09.06.2014  13:06

  贵阳市档案馆举办的《百年地图看贵阳》展览,通过200余张地图展示了贵阳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图为市民观看《百年地图看贵阳》展。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当天,贵阳市档案局在筑城广场举行主题为“走进档案”的大型宣传活动,现场展示馆藏档案珍品,开展便民咨询,免费发放档案法律法规、查档须知资料等,架起档案部门与公众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民众认识、了解、关注档案,体现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

  档案是一张张记忆的碎片,变幻的历史。在贵阳市档案馆,一份份档案资料,记载着历史、城市的发展轨迹。

  馆藏档案 记录贵阳变迁史

  在贵阳市档案馆档案库里,一排排柜子整齐排列,61万卷(册)档案,包括从明朝崇祯年间的典当契约,到最新入库的2013年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州的全部文档,详尽记录着贵阳的点点滴滴。

  明清档案,遥远的记忆。

  年代最远的一份档案,是明崇祯五年(1633年)的典当契约,发黄的宣纸上,记载着典当人朱士超典当“阴地”,纹银40两,还详细标注了这块地的位置大小。

  据保管员介绍,明清时期档案是贵阳市档案馆馆藏中年代最早的档案,主要是在贵阳的同乡会房屋、田产买卖典当契约、征稽谱、碑记、账簿等。

  1912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的档案,以民国中后期为多。这些档案集中反映了民国时期的贵阳在财政、农业生产、交通、文教卫生、宗教以及军事、司法等多方面的情况。

  “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的档案,全部为接管旧政权的档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贵阳市档案馆保管利用处负责人说。

  革命历史档案,一部斗争史。

  革命历史档案,记录了共产党领导全省人民进行长期斗争的历史,是从事党史研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材料。

  1990年7月23日,原贵阳达德学校校长、黔籍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捐赠了黄齐生书信及照片,包括我党著名领导人王若飞与黄齐生先生的书信、诗文、照片,还有黄炎培、林伯渠等与王若飞、黄齐生之间交往的信件、诗文手迹。

  现行档案,科学决策的依据。

  包括录音、录像、图片、微缩胶片在内,现行档案共171个全宗、50余万卷,占了贵阳市档案馆藏品的绝大部分。这些档案较全面地反映了贵阳解放后至20世纪后半叶,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是政府制订计划、规划,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

  馆员指着“国有企业”部分档案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国有企业破产和改制,档案面临流失,档案馆主动接收企业档案进馆保存。贵阳棉纺厂、贵州柴油机总厂、贵州鼓风机总厂、贵州惠水造纸厂、贵州永江仪器仪表厂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的档案得以长期保存。

  现行档案有照片档案、磁载体档案、知青档案、票证档案、军事接管档案、贵阳商会档案、涉外婚姻档案等多种类别。

  服务社会 发挥档案的作用

  体现档案的价值,为民服务是重点之一。上班日中午不休息、24小时查档热线服务、党员服务岗、建群众满意的多项为民服务措施……贵阳市档案馆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了档案全覆盖的服务目标。

  为民服务的例子数不胜数。

  2009年11月,贵州华工工具泡塑有限公司职工曾忠远到档案馆查询知青证明,档案馆一次次的查找有关馆藏档案,终于为曾忠远查到了知青证明。曾忠远感激地说:“有了这份证明,我一年增加了2280元退休金,档案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2010年,贵州新联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到档案馆查询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贸易中心大楼修建时的原始材料,市档案馆全力为企业服务,使大楼装修有了原始依据。

  2010年,居民贾仁凤、彭继光二人通过查阅档案馆资料,找到了其父亲解放初申请办理商业登记的资料,证明了其现在的住房历史上曾是商业用房。档案还原了历史房产面貌,让贾仁凤一家在拆迁中得到了应有的经济补偿。

  “‘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必须做好服务工作。”贵阳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说。

  编纂书籍

  “死档案”变“活思想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阳市档案馆立足馆藏,挖掘档案史料资源,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结合贵阳特有的历史、文化、民族、城市景观等,先后编辑出版了《贵阳老照片——城廓、名胜、古迹、社情》、《贵阳旧事》、《贵阳抗战记忆》、《贵阳知青上山下乡》、《百年地图看贵阳》等13本、约400多万字的书籍,让档案文化呈现了无限魅力。

  “2012年初,档案馆启动‘百年地图看贵阳’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贵阳老地图。”编研负责人介绍说,市民王甸强将收藏的20余幅地图送到档案馆。由于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当年就收集齐了从明朝至今,各个历史时期近200幅贵阳地图,并在瑞花广场举办了展览。

  以此为基础,《百年地图看贵阳》一书去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165张贵阳地图,记录着城市发展脉络,保留下城市永恒的记忆。

  《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会救助总队抗战实录》一书2008年面世。通过馆藏的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的史料,展现了以爱国华侨、著名生理学博士林可胜先生担任总队长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以贵阳市图云关为基地,培训抗日医务人员,组织医疗队、医药物资,奔赴抗战各战区“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动人事迹。

  书籍出版后,原救护队医生、中科院院士,96岁高龄的张涤生教授来信索书,并表示感谢。这大大增加了档案馆工作人员挖掘文化历史的信心。

  通过编研档案文化,激活和发掘档案价值,让“死档案”成为“活档案”,被人们所认识,丰富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贵阳市档案馆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数字档案

  大数据下的档案升级版

  2013年10月,贵阳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项目得到市政府的批复。新馆选址位于观山湖区迎宾路南侧,规划总用地29.56亩,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1.2亿元。

  “大数据下的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的升级版,将助推我市档案工作跨入新阶段。”档案馆负责人介绍说,2009年开始,贵阳市档案馆开始着手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发了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建立了超大规模的、高度有序的数字档案资源库,实现了通过网络向政府和公众提供高效服务,目前各项功能运行正常。

  贵阳市档案馆已成为我市电子文件服务利用中心、档案资源管理中心和社会公众服务中心。

贵阳市档案馆

已有60多年历史的贵阳市档案馆,成立于1960年1月,2001年档案馆与档案局体制合一。位于半边街138号的贵阳市档案馆,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截至2013年年底,保管着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资料约61万卷(册)。

1998年,贵阳市档案馆被定为贵州省一级档案馆,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