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民:不做“制噪者”

04.09.2016  23:34
  “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五项保护计划有力推进,贵阳市作为中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图为贵阳市甲秀楼。 杨云 摄

  中新网贵阳9月4日电 题:贵阳市民:不做“制噪者

  作者杨云

  “贵阳市噪声均值为58.9分贝,为中国31个省会城市中最高,这个‘第一’不光荣。”时常在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锻炼的贵阳市民黄伟忠告诉记者,“生态文明一直是贵阳的骄傲,也是贵州的靓丽名片,没有想到,我们的生态文明‘长板’和‘短板’一样突出。

  日前,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了《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披露了中国城市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报告显示,贵阳市噪声均值为58.9分贝,为中国31个省会城市中最高。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环保部门工作了20余年的李卫民说,“生态文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生态环境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许多新的问题也会出现,这就需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解决生态矛盾,实现生态和谐发展。

  “‘制噪’和‘降噪’,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大学青年教师王晰认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也要适应生态文明新常态,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共有3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为74.3%。31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7%,夜间为61.8%,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声污染严重。

  记者调查了解:楼盘昼夜施工、广场舞喇叭、夜市音箱、广告音乐、午夜摩托等是贵阳市主要“制噪源”。

  晚上20:00,贵阳市花果园社区组织的花果园城管中队噪声污染防治宣传小组来到花果园湿地公园,对广场舞的爱好者、歌唱者开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据了解,花果园湿地公园成员在80人以上的广场舞队达13支,加上其他一些人数少的小团队,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很重,有些团队夜间22:00以后还不收队,仍将播音喇叭开得很高,影响公园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学习。

  “我们只能进行劝说,不能够强制驱离。”社区宣传员不断劝诫引导、宣传教育,直到这些团队收队才离开。

  “受广告喇叭影响,我常年都得不到午休,晚上也要22点以后才能够安静下来入睡。”家住贵阳市紫林庵的王梅为此抱怨道。

  “与水、气、土壤污染相比,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因为不够显性,受重视程度偏低。”环保专家认为,“城市噪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贵阳市作为中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15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45.5%。“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五项保护计划正有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走在全国前列,首创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组建生态保护“两庭三局”;率先出台《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实行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等系列政策措施。

  “近年来,大量人口不断涌入贵阳,增加了贵阳的社会治理难度。”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进入城市,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身份和心态也需要调整适应,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方式也需要及时调整。

  “出现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才有利于我们改进,把‘短板’补齐。”对此,贵阳市表示将在环境噪音整治上加大力度,多措并举,通过管控建筑工地,特别是对夜间施工的管理,加强绿色文明施工管理,加强工业企业监管,落实对经营性场所、临街商铺高音喇叭的有效控制,划定夜市经营区域和时段等举措,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市民人人有责。”在贵阳市黔灵公园开展广场舞锻炼的一群退休工人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噪点’,造成贵阳拿了个‘制噪第一’,十分痛心,我们一定改善方式,既能够锻炼身体,也不再‘制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