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母子同登记要捐献遗体 八十年代萌生想法
肖阿姨的退休证书。
母子俩登记捐献遗体后,贵阳红十字会颁发的纪念证书和捐献卡。
“我和儿子得以同时登记捐献遗体,现在心情终于踏实了。”昨日下午,记者刚见到69岁的肖阿姨,她便心情大好地向记者讲述起本月初,她和儿子一起到贵阳红十字会登记捐献遗体的事情。然而,肖阿姨不愿拍照,也不愿留名,她说只想以此倡导更多的人成为遗体捐献的自愿者。
八十年代 萌生捐遗体想法
“终于把这件事办完了,几十年的心愿也算了了。”当记者翻看肖阿姨与儿子黄先生的登记捐献遗体的纪念证书和捐献卡时,肖阿姨谈笑间难隐心中的愉悦。
1945年出生的肖阿姨原是毕节第二实验学校(原贵州毕节师专子弟小学)的一名高级教师,执教34年的她于2000年退休,随后和老伴来到贵阳观山湖区与儿子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肖阿姨平常喜欢读书看报,也很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肖阿姨就了解到中国遗体捐赠数量的匮乏,那时候她便常和身边的亲朋好友说,她身后不愿做传统的入土为安安葬,而想把遗体捐献出去,无偿用于医学科学事业。
由于当时忙于工作,且遗体捐献的渠道也不是很通畅,肖阿姨将此愿望寄存在心底,直到退休后才真正开始着手办理这件事情。
为捐遗体 毕节贵阳两头奔忙
“你要捐献遗体,我也跟着你捐。”退休后,当肖阿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儿子黄先生决定和母亲一起办理登记遗体捐献。1970年出生的黄先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现在贵阳一所中职学校教书。因为读书时要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相关课程,所以他十分清楚捐献遗体对医学科学事业的重要性。
由于肖阿姨的户籍在毕节,而儿子黄先生的户口在读大学时就已迁到贵阳,肖阿姨与儿子若要登记捐献遗体,只能是在各自户口所在地的红十字会登记办理。然而肖阿姨想与儿子一起登记在贵阳的红十字会,因为她说以后都是在贵阳终老。
另外,因为儿子的户口迁出较早,当地派出所已难找到存根,想要证明两人是母子关系,肖阿姨回毕节老家找相关部门开证明就跑了许多次。由于两地相隔较远,相关证明断断续续办理完毕,已有好几年时间了。直到最近,肖阿姨咨询贵阳市红十字会,才被告知可以登记办理了。
8月1日,肖阿姨与儿子黄先生一起到贵阳市红十字会顺利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贵阳市红十字会为他们每人颁发了一本纪念证书以及一张捐献卡。当看到母子俩的捐献卡编号是相连的时,肖阿姨异常高兴,“有一种涅槃重生之感。”肖阿姨说。
遗体捐献 愿有更多自愿者
“我就是希望有更多遗体捐献者加入,其他的就不用了。”当记者提出想为肖阿姨照一张相片时,肖阿姨连声婉拒,说不要留全名。她说,自己不求名利,如果大家都多一份奉献,这个社会就和谐进步多了。
“我对生死早已想得很通。”肖阿姨说,我省的大城市早已实行了火葬,现在很多县份已在逐步推行火葬,但有些人依然接受不了火葬,想方设法将死者悄悄土葬,而同意捐献遗体的人又非常少。
肖阿姨说,这样的思想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土葬会消耗许多的土地、石料、木料等,而且土葬也是某些环境污染物的根源。而捐献遗体则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又可以为医学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也是自身身后价值的一种体现。
“我现在还要尽量劝说动员家中的老伴、身边的亲朋好友加入到自愿捐献遗体的行列中来。”肖阿姨说。
红十字会 鼓励市民捐遗体
记者从贵阳市红十字会获悉,自2002年贵州开展角膜、遗体捐献登记工作以来,截止2013年底,贵阳市目前已登记遗体捐献981例,实现88例;登记角膜捐献67例,实现12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二者登记已超过100例,但对于医学研究的需求来说,角膜、遗体依然紧缺。
据贵阳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因为没有具体的统计分析,不确定母子俩同时登记捐献遗体是否为贵州首例,但是母子俩同时登记捐献遗体的非常少。而随着市民观念的转变,近年来登记器官捐献的自愿者越来越多。红十字会提倡、鼓励市民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逝世后捐献角膜或遗体等。
另据了解,为了让后人记住那些遗体捐献者的名字,2004年4月,贵阳市政府投资近30万元,在贵阳宝福山陵园修建了遗体捐献纪念墙,使遗体捐献者的家属和亲朋好友有了凭吊死者的场所,同时也成为贵阳地区医学院校、广大市民的教育基地。
记者 杨国军 实习生 李思苑 崔易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