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贵阳男孩推新书《卫国岁月》 抢救抗战口述史

03.12.2014  13:29
         周渝穿着昔日远征军军服重返松山战场遗址。

 

  在日前于深圳落幕的“历史嘉年华2014”活动中,穿着抗战老兵军服的90后作家周渝,讲述了他为撰写《卫国岁月》寻访抗战老兵的故事。这些年,周渝边寻访边记录,抢救性地积累了大量抗战老兵口述史的资料,并选取了其中8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兵故事,结集出版了15万字的纪实作品《卫国岁月:革命军抗战将士寻访录》(后简称《卫国岁月》)一书。他从动笔到完稿,用了400多天。“首先要阅读大量书籍、史料作为支撑,才能和老兵对话。不能原封不动地记录老兵的话。因为时隔70年,他们的记忆有可能出现偏差。

 

  这是“历史嘉年华”自2012年举办以来,首次出现90后的身影。主办方、新历史合作社执行总编辑谭昊表示,作为中国第一个开放性公共历史活动,“历史嘉年华”一直期望年轻一代也能参与到对历史的打捞中。

 

  90后男孩一头扎进抗战史

 

  1991年出生的贵阳男孩周渝,家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房间:一间摆着《仙剑奇侠传》等各种动漫玩偶。另一间则摆着几年来寻访老兵所收集的大量资料。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自称“学渣”、玩心很重的男孩,对抗战的认识停留在教科书里。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对抗战史的印象源于琼瑶剧《情深深雨濛濛》。”剧中先后出现了“绥远抗战”和“淞沪会战”,这让他隐隐觉得“战争比我想象的惨烈得多”。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纪录片《滇缅公路》。深受感染的周渝跑去问历史老师抗战远征军的相关知识,可竟然连老师也不清楚这段历史。失望的周渝开始关注相关史料。他真正开始接触活生生的抗战史是在参加工作后——2012年,周渝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文史杂志社做编辑。当时,杂志社正在策划“纪念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活动。周渝认识了抗日将领曾元三的儿子曾达敏。曾达敏的讲述,让周渝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国民革命军82师245团团长的曾元三,“松山大战”是其最为自豪的一战。“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认为自己在亚洲战场上只有过3次所谓的 ‘玉碎战’,即密支那战役、腾冲战役与松山战役。”周渝说。

 

  曾达敏告诉周渝,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日傍晚,父亲带着自己和妹妹在院子里乘凉。妹妹见到父亲大腿上有一块深深的凹陷。曾元三告诉女儿,那是自己当初打日本鬼子时留下的。没想到,女儿不相信地问:“你们也打日本鬼子?”曾达敏也质疑道:“你们国民党只知道打内战,哪里会打日本人!”曾达敏记得,父亲当时脸色怔住了,半天没有说话,然后起身默默离去。

 

  长大后,曾达敏总想着“等工作不忙了,坐下来听父亲讲讲往事”。不料,1980年,曾元三老先生突发脑溢血,从此再不能开口说话,并在6年后与世长辞。这成为曾达敏永远的痛。周渝说:“还有多少抗战老兵,没等到有人聆听历史,就离开人世?他们和日本鬼子打仗时,也就是我今天的年纪。

 

  退休后的曾达敏成为了“关爱抗战老兵”活动的一名志愿者。由他“引路”,周渝开始拜访抗战老兵。周渝说:“很多人对90后有标签化的误解,觉得我们是远离历史、缺乏责任感的一代。”他说,“其实,对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保家卫国做英雄,都是一件很热血的事情。我相信同龄人也会被这些抗战老兵的故事打动的。

 

  远征军老兵:带走一本《卫国岁月》和自己一起火化

 

  每一位老兵,都让周渝肃然起敬。

 

  “大多数老兵并不看重慰问金,而特别看重那份迟到的荣誉。”一位名叫谭祖幼的老兵,在病重的时候向周渝提出了一个请求:多要一本《卫国岁月》。一个月后,老人去世。“后来我才知道,他的遗嘱是要把它‘一起带走’。后来,这本书和他的遗体一起被火化”。

 

  周渝觉得,寻访老兵也是一种临终关怀,不要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去。

 

  一次,他去贵州省清镇市看望一位晚景凄凉的老兵。老人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想,我当初的选择错了吗?”当周渝将“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功照日月国人共仰”的锦旗送给了老人时,老人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呜咽:“我当年的选择没有错……

 

  老兵们基本都已年过九旬,如风中残烛。可他们一说起“打鬼子”的故事,就顿时焕发了神采。

 

  2012年,周渝曾拜访过一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国民革命军第7军24师机枪连少尉排长侯伟功。“在我的想象中,他一定是位老当益壮、精神抖擞的老人。”周渝说。可当真正见到老人,周渝的心还是揪了一下。

 

  “老人戴着一顶毛线帽,低着头,佝偻着坐在火炉边。他双目已经失明,听力也很不好,甚至没有感觉到家里有人到来。

 

  侯伟功一听说是志愿者来探望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边说边不断用手比划着,嘴里还模拟军舰与炮火的声音。侯伟功告诉周渝,在日军登陆之前,他们部队所驻守的阵地受到日军炮火的猛烈攻击。“第一天,我们的滩头阵地被日本大炮打开一个五六百米的缺口,日本的登陆部队就从这个缺口上来,我们赶紧用机关枪阻击。第二天日军的坦克、装甲战车也放上来了,我们没有炮兵,死伤太多,打得不行了,只能向后退到一个村庄里面去……

 

  如果不是亲耳所听,周渝很难想象当时的惨烈——退到村庄的侯伟功与战友们在竹林里挖掘战壕,用竹子做成垫脚的凳子,就站在那上面继续射击日军。周渝记得侯老讲到这里表情很激动:“战壕里有手榴弹,我们拿起手榴弹就向他们丢,边丢边骂‘炸死你妈的’!

 

  周渝知道,侯伟功在“淞沪会战”期间的经历,只是那场惨烈大会战的冰山一角。而“淞沪会战”又只是八年抗战中的一页。

 

  “关于历史,90后有话说

 

  《卫国岁月》所记录的8位抗战将士中,如今已有两位老人离世。“每一个老人的离开,都意味着一段国家记忆的消失。抢救这段历史真的就是在和死神抢时间。”周渝说。

 

  一位参加过“常德会战”的顾华江老人,周渝原本计划去年秋天去寻访他。打电话联系才知道,老人已经去世了一个月。一位叫罗森甲的老人,在1943年便晋升少将,已经100多岁,在全国都很罕见。可就在周渝准备去见这位将军时,却传来老人离世的噩耗。

 

  “每一个‘抗日战争烈士’,都有自己的名字。”周渝说。有一次,他采访一位抗战老兵,老人没提太多自己的故事,反而对周渝讲起了自己在湖北九江抗日前线牺牲的哥哥。老人反复叮嘱道:“你一定要记下他的名字,他叫胡永生,永是永远的永。

 

  也有历经政治运动的老人,对周渝的造访心怀警惕。“有位叫谷克达的老兵,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自己不是自愿加入国民党部队,而是被抓壮丁入伍的。”老人的女儿却私下告诉周渝,老人当初其实是志愿投军抗日的学生。周渝安慰老人:“只要是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都是民族英雄。

 

  周渝觉得,作为90后历史研究者,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客观、“没有包袱”。他身边也不乏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同龄人。今年10月底,他还和另一位90后一起重走了远征军之路。

 

  “历史嘉年华2014”活动期间,周渝在“关于历史,90后有话说”环节进行了主题发言。台下有许多90后,其中有白领、大学生,甚至还有中学生。有一位中学生告诉周渝,自己也想利用寒假时间,跟着他一起寻访老兵。

 

  “别以为90后对那段历史不感兴趣”。谭昊说,“其实许多年轻人的热情很高,站位也较为客观。”他说,“他们认为,相较于教科书,口述史更加鲜活,激荡人心。这也会激励他们在挖掘历史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