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飞振翼打造世界一流无人机基地

14.08.2016  08:36

    中航工业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就在安顺开发区宽阔的大道旁,主体建筑上“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打造世界一流无人机基地”的标语格外醒目。

    站在现代化的厂房往外望,可以看见远处起伏的山包,那是贵飞公司原所属厂、库所在地,那些山包的山洞里,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很多设备依然留存。三线精神提醒着一代又一代贵飞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何为“三线精神”?每一个贵飞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三线精神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王继忠,56岁,部装分厂党总支书记

    好人好马上三线,20世纪60年代,大批优秀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援建三线建设,被标注为“歼击机和教练机生产基地”的011基地总部落户贵州安顺。

    跋山涉水,6岁的王继忠跟着父母远行,他仍然记得初到安顺的场景:都是山,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房,搭一个茅草棚就是家,两张长板凳上放几块木板就是床。

    从繁华都市到荒芜大山,生产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王继忠的父辈们仍然坚持在这里建功立业。他们开山洞、建厂房,生产战线绵延了五公里,上千吨的设备靠人力搬运。但却在这一个个山洞里,研制生产出了一批批被誉为国防利剑的飞机部件。

    1970年,第一架飞机歼6Ⅲ型飞机首飞成功,贵州高原不能生产飞机的历史从此结束。

    随后,歼7Ⅱ型飞机,歼教7飞机、“山鹰”系列高级教练机、“鹞鹰”等无人机先后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为贵州三线航空和中国航空工业及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王继忠笑着说,16岁进厂的他继承了父母的事业,一转眼就是整整40年。40年间每当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想到父母创业的艰苦,“大山都能挖开,在里面造出飞机,还有什么不能克服呢?

    “三线精神是严谨务实、质量至上。

    ——熊强,44岁,贵飞试飞站副队长

    盛夏,晴空万里,太阳火辣辣地晒着。

    贵飞公司试飞站宽敞的停机坪上,三架飞机正在接受地面检测,检测人员头戴迷彩帽,不时报告和记录着检测数据,互相之间配合默契。

    “试飞是保证飞机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所有的问题和故障都必须充分暴露并予以排除,确保飞行安全。”熊强告诉记者,大到飞机的航电、系统,小到机身上的一颗螺丝钉,一架飞机需要核对的各类参数是以万计的,每一个参数都不允许有任何错漏,这就需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

    每年的第四季度,对试飞站来说都是一次大检阅,各类型号飞机进入密集交付阶段,产品质量、生产节点、安全生产,每一条“红线”都必须严守。“那个时候我们试飞站的工作状态就是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地干,累了就在会议室的大桌子上睡几个小时,起来又接着干。

    熊强告诉记者,贵飞公司出厂交付的飞机,22年来没有出现过等级事故,靠的就是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一次做好、缺陷为零”的工作理念。

    “三线精神就是改革创新、勇于突破

    ——张羽,33岁,贵飞公司副总工程师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新军事变革和国防武器装备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为适应飞行员训练要求,贵飞自筹经费、自主研制生产了“山鹰”高级教练机,填补了国内高级教练机的空白。

    当原有的厂、所、库因为偏远和分散,阻碍了型号研制、生产制造和人才培养,贵飞筹建园区、搬出大山,将原来的飞机部装、总装、材料供应和飞机设计等厂所整合组建为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并重新定位为“无人机制造、试验、试飞、培训和服务基地”。

    当意识到未来战争是信息化之争,贵飞率先开始无人机研制工作,研制的多个型号无人机相继实现了批量生产和列装部队,开启了航空企业由教练机向无人机、由一机向多机系列化研制生产的历史性跨越,为国家国防尖端武器研制生产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民用无人机方面,以“鹞鹰”系列为代表的民用无人机在国内灾害应急救援、地理国情监测、土地资源勘测、边防监视、海事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贵飞公司还将继续研发,让民用无人机在智能城市管理、无人运输方面发挥作用。“因为这一系列战略节点上的改革创新,使得贵飞一步步蜕变、成长,才有了今天在中国无人机领域的领先地位,而要实现打造世界一流无人机基地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去变革、去突破。”张羽说。

    “三线精神就是认真负责、敬业乐业

    ——刘航,28岁,部装分厂飞机油箱班班长

    刘航的起床时间比平时要提前了半个小时,每天早上7点,他都要和妻子视频,通过手机看看自己三个月大的儿子,儿子的一举一动,都让刘航十分牵挂。他很想陪着自己的家人,但面临着当前贵飞部装分厂无人机部生产面临繁重任务、交付节点紧迫的形势,他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刘航的主要工作是进行飞机油箱油密铆接,这需要他钻进狭小的飞机油箱里,从内部对每一个铆接点进行涂胶密封。有些飞机的油箱高度不足一米,他需要将身体折成45°角,再把头向后仰面朝天,这样的姿势一进去就得保持两三个小时,偶尔出来吸一口新鲜空气又钻进去继续。长时间的工作下来,他的腰椎和颈椎经常酸痛。

    “我到贵飞上的第一课就是重温三线建设的历史,当时参观了山洞,亲身感受了前辈们是在昏暗潮湿的山洞里工作的场景,让我终身难忘。”刘航说,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作为青年人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前辈们的光荣与梦想延续下去。“无论在多平凡的岗位上,都要认真负责、敬业乐业。”(记者 方春英 实习生 吴斌)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