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干群“双向感恩” 解决信仰危机课题 

13.10.2014  12:44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3日电(周芙蓉 刘勤兵 师洋洋)革命老区贵州省赤水市通过开展干部、群众“算账知恩、实干报恩”活动,找到了解决信仰危机的“总开关”。记者在当地看到,通过算账,群众感党恩,消除了抱怨,算出了和谐和动力;干部感民恩,增强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算出了担当和奉献。当地干部认为,“双向感恩”让干部群众重新定位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群众:“怨气”变“感恩” 甩掉“等靠要

    官渡镇五里村人忠田组地处偏僻山区,行路难、吃水难、产业发展难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不久前,40多户人家自筹资金40多万元,调整土地50多亩,19天修通3.5公里通组沙石路,修建了水池,自力更生结束了肩挑背磨、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种情况在过去不敢想。”市政协副主席杨占春说:“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严重,对政府、干部抱怨多,对村公益事业不愿出力。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缘于算清了三笔账,用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在村民袁定远家院坝的墙上,记者看到张贴的三笔账:“第一笔:1947年的愁苦账。”袁定远说,当年全组16户69人中仅2户人家有田土,11口人自吃有余,其余人衣食困苦。

    第二笔:1976年大集体时期的叹气账。男劳力年工资102.3元,吃粮341斤;女劳力年工资85.25元,吃粮322.5斤,生产力低下,大部分人生活困难。

    第三笔:2013年的甜蜜账。全组村民享受到的养老金、合医报销、低保、粮食直补、救济粮食、困难救助、危房改造、独生二女、义务教育、学生补助、种子补助等11项合计140040元,人均590.89元。

    “过去,路是毛路,仅够人通行,饮水、庄稼全靠老天,多次向上反映一直没有解决,我和村民怨气都很大。”72岁的袁定远担任过20多年村委会主任兼村民组长。“三笔账对比,才知道党和政府给我们这么多,怨气变成了感恩,群众迸发出发展动力和干事激情。

     干部:“检修”宗旨意识 “矫正”群众路线

    “党组织把6900余人的衣食住行重担交给我,而我却做‘工作不出事、做事不出错、排名不倒数’的‘维持会长’,对不起信任我的组织和群众。”算账后,两河口乡党委书记吴维伦深刻反思:“没有组织的培养,没有群众的支持,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杨占春说,过去说“感恩”,都是要群众感党恩、感政府恩。一个干部的成长,养活一个公务员,党和政府要付出多少?群众又给予了多少?为什么就没有听到有干部感恩?所以在给群众算清民生账后,我们让各级干部职工算自己的成长账、组织的培养账和自己的责任账,深刻反思工作作风、“检修”宗旨意识、矫正群众路线。

    这三笔账让赤水广大干部职工算出了党恩和民恩,增强了为民、爱民的责任意识。官渡镇林业站副站长黄小伟说,小时候多数时间吃米饭加红苕、包谷等杂粮;上小学,中午没钱吃饭,一直要饿到回家;大学四年学费全免,还得到国家生活补助2880元,加上奖学金、来回车费补贴超过4000元;1997年参加工作,月工资由24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400元,按农民工一天工资100元、交建安税3%计算,相当于38个农民工一天创造经济价值缴纳的税收。

    “从出生到工作,党和政府给了我多少关怀?工作十多年,我花掉了多少农民工创造的财富?而我真正为群众办了几件实事?为群众、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算了才明白,怨天怨地怨组织,是自己愧对群众和组织!”黄小伟说。

    今年51岁的官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何增学说:“几十年来,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同事,或升职或出成绩,而我仍是普通职工,时常抱怨组织不重视我。通过算账对比,我算出了工作方向,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今,赤水许多干部把这首耳熟能祥的歌曲设为手机铃声。“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共产党员,每做一件事是不是为民?”赤水市委宣传部部长马华说。

     建“精神殿堂”解信仰之危

    进入两河口乡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家堂屋顿感肃穆:墙正中上方马恩列及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画像取代了农家惯常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正中一个鲜红的“”字;右左墙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下方“忆党史、忆国史、忆家史”“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等字样。

    “这是政府引导农民打造的‘感恩堂’,以期建成干部群众精神殿堂,让感恩教育形成长效机制。”马华说,解决当前信仰危机,群众需要精神支撑,干部更需要精神支柱。在感恩堂浓烈的感恩氛围中,干部、群众受到了传统教育、革命教育的洗礼、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唐永富说,过去村民们也在这里议事,经常吵闹,意见难统一。自从在“感恩堂”算账后,大家心服了,气顺了,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出来了,群众干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议事心平气和了。

    “每次去‘感恩堂’,感受最深的是,你把群众看得有多重,群众就把你围得有多紧;你把群众看得有多轻,群众就把你甩得有多远。一次次强大的精神力量警醒我,党恩不能忘,民恩不可忘,民心不能丢。”官渡镇党委书记李锋深有感触地说。

    “以‘感恩堂’为载体的双向感恩,找到了解决当下干部群众信仰危机的钥匙。”赤水市县委书记张集智说,半年多时间,群众精神面貌大变,不等不靠不要,走出精神贫乏困境;干部重新定位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群众,更加坚定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