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成贵州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地
6月13日,环保部技术评估组宣布同意赤水市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建议按相关要求整改后申报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该市历时7年的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贵州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的县(市)。
环保部技术评估组经听取赤水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工作汇报、现场考察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情况、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开展民意调查后,研究讨论认为赤水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将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强化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五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同意赤水市通过技术评估,建议按相关要求整改后报环境保护部按程序考核验收。
赤水市自2008着手开展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方针,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努力走生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2001年以来,赤水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结合实际实施退耕还竹工程,目前全市森林面207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30万亩。退耕还竹造就了赤水经济发展支柱的竹产业,同时也为长江上游构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据水文资料现实,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10年前降低了70%,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减少近400万吨。良好的生态孕育了352条河流,大小瀑布4000多条,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各类动植物繁荣生长,野生植物2116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20种,中国特有25种,赤水特有27种;野生动物1668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4种。
该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突出当地农产品特色,以竹、石斛、乌骨鸡为主线,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生态农业生产示范点和生态农业基地,加快推进农业“十百千”工程,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品牌。坚持低碳生态经济理念,以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主,持续推进一区五园建设,扶持金钗石斛、芦笋、晒醋等特色传统产业,引进再生墙体材料等新型环保产业。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不断完善旅游业扶持政策,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生态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实施综合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以赤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为抓手,严格环保准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监管。建成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150吨的分捡回收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推进百村试点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田土流失治理和土地整治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机动车船、施工工地、企业等大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全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营造社会氛围。深入挖掘竹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赤水生态文化体系。将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强化对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定期举办生态建设发展论坛、生态环保专家讲座、巡回演讲,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和生态保护小公民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建成绿色社区四个,绿色学校31所,初步形成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创建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赤水市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