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晒醋 醋香还需勤吆喝
谷雨过后,气候渐暖,位于赤水河畔的赤水市悄然迈入夏季,空气显得闷热潮湿。
在赤水经济开发区一处临时厂房的晒坝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大小一致的坛子。正是中午时分,阳光撒在大地上。40岁出头的王腾正在这里忙活着,他站在晒坝上,弓下身子,一个一个地翻看着眼前的坛子。时而,他将鼻子凑近坛口闻一闻;时而,他会从坛里抠出胚子放进嘴里品一品,然后再将盖子盖上。
这些坛子里盛放的是醋胚子,而王腾则是它们的管理者——赤水曾氏晒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王腾并非本地人,后来随妻子来到赤水。妻子家是赤水出名的晒醋酿造世家,岳父、兄弟加上妻子,一家中现在有三个人都是赤水晒醋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的“之江”牌晒醋更是在赤水家喻户晓,供不应求。为了扩展规模,王腾今年在赤水市经济开发区内选址准备修建新厂房。
“过去,老厂地势有限,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了。现在晒醋的这个地方,是我们新厂房的所在地,有100亩左右,等建成后一年可产5000吨晒醋。”谈到未来,王腾信心满满。
曾经,畅销川黔
事实上,赤水人食醋的历史十分久远。1998年,赤水马鞍山出土的汉墓群中就有陶醋罐;而当地族谱中记载:明朝万历9年,渔翁三师“周”、“王”、“鲍”食鱼时,常用醋软化鱼骨。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随着经济往来,很多客商纷纷落户赤水,这其中,“源隆顺”商号请来一名叫做魏银山的技师,创办起酱醋厂,所酿晒醋味道纯正,酸香爽口。然后再用楠竹竹筒去青熏干盛装,外贴石印的长方形商标,红底黑字,再加上麦穗图案,每筒1至13斤不等,畅销川黔,供不应求。
二十余道工序、数十味中草药再加上二至三年曝晒酿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赤水晒醋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制作工艺。而经过这些工艺酿制出来的晒醋,不仅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同时还具备了清热解毒、降脂降压、消除疲劳等功效,深受百姓青睐。
有需求便有动力,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在赤水,多个酱醋厂相继兴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