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系列报道之三:奔流不息 改革前行

08.07.2014  13:56

  “从2014年起,公司将连续10年每年出资5000万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今年4月25日,在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工作会上,茅台集团党委委员、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谭定华代表茅台集团郑重承诺。

  茅台集团始终坚持不懈地实施“环境护企”战略,继2013年“环保攻坚年”后,公司把2014年定为“环保提升年”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年”,在企业自身坚守发展、生态两条底线的同时,率先参与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无疑开了个好头。

  这一新的探索,印证了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新近下发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里的相关精神。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的原则,建立上下游区域间横向的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上下游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一大亮点。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改革的办法和过硬的措施,加快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制度,把赤水河流域建成全省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实现企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这是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

  正是沿着这一目标,包括建立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流域资源使用和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司法保障制度、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制度、建立农业农村污染合力整治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制度、健全落实环境保护河长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考评机制在内的12项改革内容,都加快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向着纵深推进。

  遵义市积极探索建立源头严格控制的制度体系,主要研究制定了有关赤水河流域自然资源资产登记确权、水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方案,从源头上建立严格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了生态创建机制,大力加强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级4个、省级1个)、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1个、省级4个)、森林公园17个(国家级6个、省级5个),总面积达55.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96%。全市有5个县(市)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3个县(市)荣获“贵州省生态县(市)”正式命名,36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生态镇”命名,24个乡镇荣获“贵州省生态镇”命名,45个村荣获“贵州省生态村”命名。

  改革中,遵义市探索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制治分离机制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为强化政府处理环境风险事件的调控手段,增强企业抗御环境风险的能力,保护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下发了《遵义市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涉重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在高环境风险企业、涉重金属企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截至5月底,纳入试点企业45家,已有22家企业参加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保险金额达2000多万元,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环境风险意识的提高。

  为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遵义市与四川省泸州市签订了联动执法协议,建立联席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监测预警制度、环境应急联动制度、环保准入统一门槛制度等,每两年分别对遵义市、泸州市境内赤水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陆域1公里范围内的排污企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检查。通过联动执法,统一执法尺度、统一处罚标准,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系列细化探索务实落地:新出台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其中规划到未来的几年间建设项目473个,总投资56.2亿元,大部分为污染治理项目,正式规定茅台取水口以上区域禁止煤矿开采和建设白酒、化工项目。水利部门将赤水河流域日取水量不足5000立方米的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和取水审批权限下放到市一级。今年2月,20余人的审计组进驻赤水市开展审计试点,赤水河流域正借力贵州作为全国率先进行试点的4个地区之一,开展环境资源离任审计。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为代表的环保公司主动参与赤水河流域第三方治理,名酒工业园区、茅台镇古镇酒业、茅台镇大唐酒业公司等8家企业单位先行先试,初步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和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设施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第三方建设运营。目前,仁怀市将已建成的4座污水处理厂实施第三方治理,赤水市采取BOT模式新建成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习水县拟通过BOT模式新建1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

  与此同时,遵义市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治实施办法,完成对10位“河长”2013年的共42项目标任务考核。习水县对2名履职不力的乡镇“河长”进行了预警。省环保厅和遵义市环保、监察部门分别对17家省级、88家市级排污企业实施了挂牌督办,目前已有11家省级、74家市级企业完成督办治理任务。云、贵、川三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基本建立,2013年6月,在仁怀市与云南、四川两省签订了《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议》,建立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联防联治”的环境保护机制。

  人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赤水河流域,以白酒为代表的产业正成为遵义乃至贵州新型工业化的风向标,以红高粱、竹子、石斛、无公害蔬菜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今年5月中旬,遵义市委召开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课题调查研究工作会,将围绕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目标,立足于研究和建立完善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体制及相关改革方案,为省级层面制定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案和落实《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的政策措施,为国家层面推进大中小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特别是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升到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提供理论研究成果和重要决策参考。

  纵观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度调研重要指示到市、县、乡各级领导层层责任状分解任务,从省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到市、县、乡具体操作方案,从专项行动治理到全方位立体大会战,从当下的机制探索到走向未来的制度破冰,无一不彰显赤水河承载的光荣与梦想。

  赤水河,山与水相间,奔流不息。

  赤水河,发展与生态相融,改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