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红土地上做足“绿色增收”文章
新华社贵阳4月13日电 题:贵州赤水:红土地上做足“绿色增收”文章
新华社记者何天文、吴嘉林、汪军
4月的贵州山区满眼翠绿。因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经典战役而闻名的赤水市,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不仅受到游人青睐,更带给赤水人源源不断的“红利”,越来越多的村民依托发展绿色产业脱贫致富。
“我们这里空气好、生态好,没有什么污染,大伙养殖的‘生态鸡’不愁销。”赤水市文华街道村民郑庆烽对记者说,他靠林下养殖乌骨鸡,去年纯收入20多万元,眼下还有5000只肉鸡即将出栏,预计毛收入50万元左右。
村民郑庆烽林下养殖鸟骨鸡。新华社记者 何天文 摄
记者看到,郑庆烽饲养的乌骨鸡全是放养在山林中,只有一个简易的大棚做鸡舍。他家新建的楼房周围都是茂密的竹林。今年34岁的郑庆烽对记者说,通过养鸡使他一家7口脱贫致富,还带动附近2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他计划今年把养殖规模扩大,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
林下养鸡是赤水市重点培育的扶贫产业之一。竹香鸡养殖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一家“生态鸡”养殖企业,年孵化鸡苗220万羽,每年向周边农户提供鸡苗和防疫等服务,统一回收销售,使上千农户受益。作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来,这家公司每年向350多户贫困户免费提供1万羽鸡苗,养殖户均年增收4000元。郑庆烽也是在这家公司学到的养殖技术。
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黄仕平介绍说,这些年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赤水因地制宜退耕还竹,竹农人均拥有7亩竹林。到2016年底,全市竹林面积已达1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78%。
赤水山区村民在石头上种植金钗石斛。新华社记者 何天文 摄
昔日的荒坡因竹变绿,村民因“绿”而增收。数以万计的赤水农民不仅从日益兴旺的旅游业中受益,而且每年还可获得生态效益补偿,更能从自家竹林中伐竹卖钱。“每年可伐一次杂竹卖给附近的公司造纸,以每亩产竹1吨、每吨450元计算,除去成本,竹农人均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赤水市扶贫办副主任罗仕才说。
海拔300米至600米的赤水河谷地带高温湿热,适宜金钗石斛生长。眼下正是幼苗移栽和成熟石斛收割时节,记者在一些乡村看到,无论是公司、种植大户还是散户,几乎都把石斛种在石头上,村民们把收割的鲜条打捆运送到公司销售,每公斤60元至80元不等,而石斛鲜花每公斤收购价达200元。
赤水市农牧局“土专家”杨槐介绍说,金钗石斛1年种,2年收,3年进入丰产期,可连续采摘10年至15年,每亩年产值8000元左右。由于当地盛产相对疏软的丹霞石,村民们用固线钉将一丛丛石斛苗固定在石头上,之后石头上“长出”的青苔将石斛根须覆盖,青苗自然地生长。这一研究发明,被称之为“在石头上书写生命传奇”。
在旺隆镇红花村,村民袁图会通过土地流转建起50个育苗大棚,她在政府支持下,以“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种植金钗石斛。村党支部书记陈长友对记者说,利用荒山、石头种植金钗石斛,不占农田,不打农药,生态环保,是一项富民产业,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目前全村682户中有80%的村民种植金钗石斛。
罗仕才说,依托良好生态,赤水市做足“绿色增收”文章,近两年已使2.1万多贫困人口走出贫困。目前,全市已发展金钗石斛7.9万亩,种苗场每年孵化乌骨鸡苗1200万羽,加上竹产业、旅游业等收入,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96元,其中30%以上来自生态产业。今年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态种养业,帮助现有4000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赤水山区村民在石头上种植金钗石斛。新华社记者 何天文 摄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