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坚守38载 铁拐撑起山乡“120”

02.05.2015  16:22

新华网太原5月2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学涛)一条残腿、一根铁拐、一个药箱,李拴州“”着走了38年的山路。他翻山越岭,不畏天黑路滑,记不清走过多少里路、折断多少根拐杖、摔过多少次跤,却对数百村民们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身体有残缺的他,却是乡亲们心中最美的“白衣天使”。

少年折翼:立悬壶济世之志

开车驶过几个上坡的弯道,在一家没有围墙的简陋院落内,记者见到了李拴州。老李拄着铁拐洗手、切割玻璃针瓶、配药、挂吊瓶一气呵成,输上液的王巧兰头晕症状稍微缓和后,感激地说:“以前没有水泥路,还是石头路,他一瘸一拐就来了,一条腿。

今年56岁的李拴州是山西省屯留县人,16岁时因患骨肉瘤,一条腿做了高位截肢手术。他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打垮,却激起了从医的决心。于是,他拄着拐杖,从卫生所学徒工做起,取药、抓药、注射、输液,最后考取了乡村医生相关的证书。

自己的腿由于缺医少药被耽误,我希望改变村里现状,为老百姓提供方便。”老李说,“赤脚医生啥也懂点,但啥也不精,必须多看书。但我只有初中文化,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向人请教。

就这样,李拴州的村医一干就是一辈子。由于村子距离县城远,村民又以老人居多,近40年来,他靠一条腿和一根拐杖走村串寨,为十余个自然村的村民看病,淋雨、摔倒更是家常便饭。

李拴州的“悬壶济世”感染了众多村民。54岁的周志岗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家里既没有手机也没有三轮车。一天半夜十二点,他叔叔气管炎发病,他就请李大夫出诊,李拴州不顾天黑下雨,背上药箱就走。

一路全是上坡土路,我一边打着手电筒一边从背后推他,但路上打滑得厉害,他一路摔了好几跤。”周志岗说,“他人好,和乡亲们在一起惯了,一点架子也没有。

对于村民的称赞,李拴州一直把看病视为自己的分内事。他说,“下雨天、半夜来叫你,就说明病急、病重,由不得你考虑。村民们的信任给了我很大鼓励,让我觉得生活很有意义。

以拐为腿:做摔不垮的“120”

李拴州所住的岭村位于远离县城的山沟里,虽然只有400余口人,却分散在十几个自然村里,有的位于山谷处,有的则坐落在山梁上,相隔最远的村子有二十多里路。但无论多远,只要村民有需求,李拴州随叫随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拴州出诊全凭一条腿,同时还要做三根木拐当作“标配”。他回忆说,第一条木头拐杖是爷爷给他做的,但由于木材不结实,之后不停地更换。因为担心拐杖在出诊途中折断了,李拴州每次出门都会拄上两根,还要在家里再备上一根,以防一根坏了后能及时顶上,不耽误出诊。

后来,为了省时省钱,李拴州又将易断的木头拐杖换成铁拐。他拆掉了自家的自行车,用上面的钢管请人焊了一根铁拐杖。

有了铁拐后,换的次数少了,偶尔断了就拿去再焊一焊,既省事又省钱。”李拴州说,“坏处就是笨重,冬天怪冰人的。

十几年前,李拴州买了一辆改装过的摩托三轮车,外出行医方便了很多。出诊的时候,他把药箱和拐杖放在车厢里,减轻了不少负担。由于出诊用得多,如今他已经用坏了三辆车。

遇到冬天结冰或者路面湿滑,在山中独腿开车十分危险。十几年前,买了第一辆三轮车后,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湿滑再加上不太熟练,他的三轮车滑到了沟里,仅存的一条腿也摔断了,直到现在小腿里还打着钢板。老李说,冬天会感觉冷,夏天阳光晒到后,又会烧得受不了。前年冬天,他在出诊时摔在水泥路上,一个指甲磕掉了,半年时间才长出新的来。

但李拴州却总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山里面手机信号不好,生活拮据的他特意办了两个手机号,分属不同的通信公司,为了方便村民更好地联系到自己。

经常有人问我,摔了疼不疼,咋能不疼!但看到病人不再痛苦,就是我最大的安慰,跌上几跌也是值得的。”李拴州说。

坚守清贫:成乡亲健康“活档案

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李拴州对全村400多名常住人口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门诊病历、体检档案等做到了心中有数,甚至比村民自己还清楚。

五十多人有高血压、四人患糖尿病、四人有精神疾病……对这些人群,每季度都要做一次随访,以便及时了解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李拴州说。

尽管收入微薄,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据了解,李拴州每月仅有400元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贴,以及400余口人每年7.5元的基本药物补贴费用,统计下来年收入只有八千元。但李拴州却很知足,虽然卫生所里按规定张贴着当地新农合门诊的收费标准,但他除收取药费外,从不收取村民注射费、换药费、出诊费等费用。

咱村不收这些费用,左邻右舍的,从小到大都在一块。再一个咱有啥事,你就是不叫人家也来帮忙,有好吃的也会给我们送来。”李拴州说。

去年年底,李拴州被查出肝脏上长了个肿瘤。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医疗费用最终凑齐了,李拴州顺利进行了手术。三个月后,他又回到了乡间诊所,骑着车、拄着铁拐,继续给村民巡诊看病。

我腿脚不便,老伴患有癌症,家里有啥事都是村里人帮忙做的,这份情谊不能忘。乡亲们信任我,我也把他们当亲人,这样干得很有劲。”李拴州说。

如今,年近花甲的李拴州开始为接班人发愁。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到乡村吃苦。老李最大的愿望,就是刚从卫校毕业的儿子将来能到村卫生所接班,继续为村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