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着羊儿奔小康!
编者按
2007年以来,贵州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不断加大草地畜牧业发展力度,成为全省十大扶贫产业中起步最早、覆盖面最广、资金投入最大、贫困户参与最多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已覆盖50多个县,2007-2013年,项目区累计投放畜禽240万个羊单位;出栏300多万个羊单位,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存栏300多万个羊单位,价值约30亿元;已建成的养殖场、草地等固定资产价值约20亿元,全省数十万农户因着种草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
“远离家乡去打工,老人孩子留家中,田地无人去耕种,哪家父母无苦衷,工钱没能挣几个,愉快生产来劳动,国家政策就是好,圆我在家”洋“(羊)财梦……”这是麻江县坝芒乡养羊户谢秀军一直以来的愿望。
谢秀军是麻江县坝芒乡大开田村三组的村民,也是麻江县第一批种草养羊户之一,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稍作闲谈,便知他是一个朴实、本分而又精悍的人。2008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麻江县列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项目县,配套实施“雨露计划”,对项目区群众开展农业产业化养羊技能培训,为开田村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
谢秀军就是受益群众之一,他在养羊前家庭十分贫困,打工收入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然而由于只有初中文化,又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活,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对此他感到十分困惑。2008年随着草地生态牲畜业种草养羊项目的实施,在家乡兴起了种草养羊的热潮。他得知消息后,毅然辞工返乡,积极参加草地生态畜牧业农业产业化种草养羊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他逐渐掌握了山羊的饲养管理、圈舍建设、疾病防治等养殖技术,并向县草地畜牧业中心申请饲养了100只波尔山羊。在他的精心饲养和管理下,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谢秀军本人介绍,2011年仅养羊一项收入逾万元。如今,他家盖起了一栋130平方米的小楼房,还开起了小卖部,经营日杂百货,方便当地群众。他还通过广告等宣传方式,将肉羊销往都匀、福泉、贵定等周边县市。
如今他富了,圆了自己的“羊财”梦,对于和曾经的自己一样仍旧处于贫困中的农户,他走村串户宣传种草养羊的好处,发动群众种草养羊,积极帮助困难户修建圈舍,传授种羊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的养羊大户目前已发展到20多户,谢秀军成为了当地种草养羊致富的领头人,与其他养羊户共同享受了国家扶贫惠民政策的温暖。
当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时,他满怀信心地说,继续发展养羊产业,扩大养殖规模,把养羊产业做大做强,力争用3一5年时间,实现年出栏羊100只以上,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同时,与其他养羊户一起,进一步加强种羊的饲养和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努力把开田村建设成为麻江县乃至贵州省种草养羊示范基地村。(本报记者 文叶)
返乡农民工黄元进的健鑫种养殖基地“长大”了
在普安县罐子窑镇崧岿村朗大坡大山腰上,一排排现代化建设的“羊楼”分外惹眼。“羊楼”四周,碧绿的甜高粱、高产玉米在夏日的阳光里迎风招展。敦实憨厚的黄元进喜孜孜地抱着一只产下刚满一个月的小羊羔,热情地与笔者打招呼。
去年开始,黄元进在普安县罐子窑镇崧岿村朗大坡新建起普安县北部健鑫种养殖基地,已按标准化新建了羊圈40间888平方米,青贮窖10间680立方米,青饲料机械加工厂房1间260平方米,办公室4间120平方米,门卫室1间20平方米,医务屋3间100平方米,消毒室1间16平方米,食堂1间40平方米,包括绿化带、活动场所总共占地6000多平方米,投入资金累计达260万元。
干出这样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笔者不禁对其充满好奇,初见黄元进,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普安县罐子窑镇崧岿村陈家寨组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养羊以前,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黄元进只读了初中,刚满17岁,就外出打工,先是在昆明的一些建筑工地上打临时工。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几年下来就有了一些积蓄,后来看到架子工非常赚钱,就带领家乡100多名农民兄弟开始创业。2002年开始,挂靠云南省建二公司、汇成建筑公司、云南万鼎房地产公司、贵州建工集团、九洲建工集团等,在昆明、楚雄、六盘水市干起了架子工和建筑业老板,然而很有灵气的黄老板并不满足于做架子工,后来又挂靠云南省路桥一公司修建大(理)保(山)高速公路。2010年又在贵州红果镇投资新建煤窑。
转眼20多年过去,他从当初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名事业有成的中年汉子,他带出去的农民兄弟不少人也赚到了大钱,在家先后修起了漂亮的房子,前不久崧岿村杨柳凹组投入 10多万元,轻松地就修起一栋二楼一底的新房。当地的乡亲们热心地告诉记者:“在我们这里,可以说近年每建起10栋新房,就有8栋是黄元进带出去打工搞到事的农民修的!”
2011年回家过春节时,黄元进参加了村党支部组织的返乡民工座谈会,听说家乡还有不少群众贫困,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但是缺乏领头试水的“头羊”的情况后,先后到晴隆海权肉羊加工厂、河南杜泊羊实业有限公司参观考察,通过考察学习,他认准本地确实比较适宜开发养羊项目。他又通过村级远程教育,学习了解了一些养羊技术,并先后到镇政府、县农业局咨询了政府对发展畜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如今,在黄元进的带动下,健鑫种养殖基地“长大了”,目前,崧岿村已有谭兴华、李卫、刘安进、刘华东等5家正在修建羊圈,正准备申请有关部门验收,另有3家正在筹建中。政府已将该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种植牧草,引导村民种植专供健鑫种养殖基地养羊的青贮饲料,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观念,加快本村产业结构调整。普安县北部健鑫种养殖基地的建成,将大力推进该镇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该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加速小康的进程。
谈到下步的打算,黄元进说:“我打算继续扩大种羊基地,建设羊圈,以后将种羊发放给农户,收回羊种本钱后,农户养羊繁殖的羊就归农户,农户有50只养羊能力就发50只,有100只养羊能力就发100只,实现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将规模做到1万只以上!”(黄太富)
贫困农户王海成了“羊专家”
每天早晨,岑巩县天星乡民冲村王家组村民王海成起床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羊舍去喂羊子,然后又到村民家里去讲解养羊技术,他是村里的“养羊专家”,也是当地农民养羊致富的带头人。
在2002年以前,王海成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从沿海到内陆,王海成前前后后换了十多份工作。这年回家过春节,看到满山翠绿的青草他便萌生了养羊的想法,为了实现致富目标,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与刚结婚的妻子黄双英商量,决定在家附近的山上搞生态山羊养殖,妻子赞同他的想法。说干就干,同年他们拿出了辛苦攒下的2000元积蓄,到市场上购买了12只小羊,开始进行饲养,一年后就发展到30余只。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养殖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产业,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科学养殖。2009年冬天,他饲养的30多只母羊产下了70多只仔羊,但由于气候寒冷,饲草准备不充分,加之管理不善,70多只仔羊一只也没有成活,这年王海成没赚到钱。乡亲们劝他,算啦,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地吧。父亲劝他做小生意稳当点,但挫折并没有使他屈服,王海成认准目标不回头。
听闻县里将在邻镇(天马镇)举办肉用山羊生态养殖培训班,王海成立即打电话联系,并详细询问开班时间和报名事宜参加了培训班,系统的学习了养羊知识,解决了养羊过程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王海成和他妻子忙里忙外,实践摸索,凭着他锲而不舍的追求和科学养殖,逐渐总结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养羊模式,同时在上级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种质量为生命,树品牌、求质量、讲信誉、创辉煌。“总算功夫不负苦心人,还是‘雨露计划’帮了我的大忙。”王海成说。
2010年,王海成种植了60亩牧草扩大了养殖规模,如今,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王海成的养羊场每年均饲养量达250多只、实现收入6万元以上,而他则成为了本村养羊致富的带头人,羊产业已经站住脚跟,他正思考着把更多的农户吸引到养羊的队伍中来,共同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发展养羊户86户,其中50只以上的户29户,20-50只的户5户。(本报记者 文叶)
养羊户李兴学当上“羊教授”
李兴学,家住黔西县素朴镇牛场村,是一个对养殖有一定饲养管理经验的人,对于如何发展好养羊产业,他如数家珍。“选择放牧有几个优势:一是黑山羊可根据需要进行饲草补充;二是增加羊只的运动量,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三是提高母羊的产子率和羊羔的成活率;四是由于黑山羊是杂食动物,通过放牧,不仅可减少疾病,还可提高羊肉质量和口味。”
2011年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落户在牛场村,李兴学积极申请,得到黑山羊基础母羊18只,简阳大耳羊公羊1只。由于规模较小,想扩大规模,他找到养羊农户和素朴镇政府进行协商,把这5户农户的种羊集中起来由他饲养,按照商品羊出售后资金的10%与5户养羊户进行分成,挣得同意后。他选择了资源条件好的原老家马路村进行饲养。饲喂初期共有黑山羊基础母羊65只,简阳大耳羊公羊5只,建圈300平方米,现有存栏160多只,已出售商品羊160多只,收入13万元。
多年来,他出门就买关于养羊的书刊,除了从书本上学习,还经常参加镇政府组织的考察学习,参观交流养羊产业的成功经验,研讨和交流了新形势下养羊产业的发展特点、难点、热点问题。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他的养羊场一直稳步的发展。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肉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商品羊营销活动中他深刻体会到,发展养殖业不仅要懂生产管理,还必须会市场调查,饲养量的发展应该和市场经济规律相协调,做到随着市场行情买卖。另外他积极参加县镇村举办的羊业培训班,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学习,在互联网上对中国羊业的进展、发展动态、国内各地市场前景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养殖结构,采用科学技术调节生产预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养羊致富后,他经常给周围的农民一笔一笔地算“羊帐”,给一些新养羊户介绍“羊经”,鼓励他们也走上了养羊这条致富路,村里人大多亲切的称呼他为“羊教授”,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马路村农户的养殖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高涨,现在已有10多户农户向镇政府申请养羊。(本报记者 文叶)
妇女杨登琴养羊赚了 5 万元
几乎每天一早,杨登琴就会来到半山腰上的羊圈里,打开圈门,将羊舍里120只山羊放到自己流转承包的土地上吃草。说到养羊,杨登琴打开了话匣子:“养羊政策好,赚钱快,我家就靠这些山羊了。”话语间,透露出她对养羊的追求与信心。
杨登琴是赫章县威奢乡迎春村村民,结婚数年一直同丈夫在外地打工,几年前,她的丈夫把腰给摔断了,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借了几万元的外债。提起曾经的生活,杨登琴自我解嘲道:“那时家里一穷二白,小孩换尿布都没办法了,别说挣钱还债盖房子里,就是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证,哪里还能想到今天可以过上这样的日子啊!”
那是这个年轻的女人过得最为灰暗的时刻,年纪轻轻然后丈夫已经身残,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她一人在扛着,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劝她去外地打工,然而她选择留下来。“原因只有一个,如果我走了,这个家里还有谁能照顾呢,就近干干庄稼日子虽然清苦好歹也能照看一下,好在乡镇发动大家养羊,还给予项目补贴,家里的情况干部都清楚,项目户我算一个,干部隔三差五就会来指导养殖,不然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形嘞!”
据了解,2009年,赫章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进生态畜牧业,对于贫困农户按照项目设计给予项目扶持,了解相关政策后,杨登琴萌生里养羊的想法,然而,接踵而至的圈舍、精料等费用又让她的养殖路变得坎坷,几经思考,杨登琴大着胆子贷款2万元购买了20只基础母羊和1只公羊,如今,杨登琴可谓是村里的致富能手,虽然青春不再然后她却越发耀眼,养羊的年月里羊只每年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20只。去年,她卖了70多只,赚了5万余元。现在,她家3个孩子上学每年花费几万元学费,全靠羊产业来支撑。她说:“只要娃读书能有出息,我再累也值了。”
现在杨登琴全身心发展羊产业,到年底,她的羊又将增加到180只了。除了养羊,杨登琴还饲养6头牛,价值4万元左右。(本报记者 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