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常手段“攻坚拔寨” 来自扶贫攻坚现场的调查报告

23.06.2015  18:15

以超常手段“攻坚拔寨

——来自扶贫攻坚现场的调查报告(下)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23日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一个关键指标,就是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能否走出“锅底”。

    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自1978年至2014年,中国7亿多人成功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然而,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构成最后贫困堡垒的,都是已经多年努力仍难以根除的顽疾。

    “贫中之贫”,面对的是“难中之难”。

    “十三五”最后一年,恰是2020年——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

    时间紧迫!要用5年时间攻克这样一座堡垒,唯有采取超常的手段。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6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吹响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

    3月21日,一群小孩从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翁晶组的出山隧道经过。这条隧道是由“当代愚公”邓迎香带领村民15年凿通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两条相反曲线折射扶贫难

    邓迎香,一名43岁的农村妇女,因带领村民15年凿通一条出山隧道,被赞为“当代愚公”。

    她居住的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翁晶组被大山包围,太阳上午11点才露头,下午3点就下山。她女儿上小学,每天要走6小时山路,还都是陡峭的险路,前后摔死过二十来头牛、马。所以,村里娃娃10岁才上学。

    行路难,成了全村脱贫的“卡脖子”难题。

    建材运不进来,村民只能住破旧的木板房。而山里的物产运不出去。有人想卖一头肥猪,要八九个人轮流抬着,手脚并用地爬山六七个小时,才抬到公路边。卖掉之后,还要请帮忙的乡亲吃顿饭。算下来,“肉价卖成了豆腐价”。

    1999年,穷怕了的村民决心自己修路。男女老少挥动洋镐、大锤、钢钎,点着蜡烛挖隧道。山太大了,进展缓慢,有人绝望、放弃、离开。倔强的邓迎香却不认输,带着剩下的人继续挖。十多年间,她落了一身伤病。她丈夫负责点炮,耳朵都震聋了……

    日前记者走进了这条模样有点奇怪的隧道:没有路灯,每隔几米有个声控灯泡,喊一嗓子就亮,过会儿就灭。过隧道,得一路喊着走。隧道只有216米长,却不是直的,而是弯的。因为村民从两头同时开挖,没有精确的测量仪器,结果挖歪了,只好从中间扭过去一节。

    3月21日,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当代愚公”邓迎香在自家大棚里给种植的铁皮石斛浇水。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就是这条简陋隧道,成了麻怀村的致富路。如今村民收入翻了两倍,住上了水泥房,买了摩托、小汽车。娃们上学,走15分钟就到了。

    这条路的故事,恰如中国扶贫攻坚之路——现在到了向“卡脖子”难关发起总攻的阶段。

    梳理近年来的扶贫数据,呈现出两条走势相反的曲线——

    一条,扶贫资金越来越多: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22亿元,以后逐年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433亿元,4年几乎翻了一番。

    另一条,减贫人数却越来越少:2011年全国贫困人口减少4329万人,2012年减少2339万人,2013年1650万人,2014年1232万人。

    两条曲线,折射的是扶贫难度的增加。

    打开中国贫困人口分布图,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赫然在目。它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深度贫困群体,又都是位置偏僻、山大沟深的地方,一般经济增长无法有效带动其发展,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

    贫困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弱、病、残的失能群体,对他们的帮扶难度更大。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份数据分析显示,“疾病”在主要致贫原因中位列第一,占比高达42.1%,远高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他原因。

    记者看到,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几十年内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其发展平台、基础条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素质比其他贫困地区更落后,贫困成因更复杂、程度更深,用同样的政策措施,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