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神话”是怎样制造的
对于超级中学,一直以来,有一种支持的声音是,这给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生进入名校,提供了机会。比如,在针对河北衡水中学的争议中,这一观念就不时被校方、家长和一些媒体提及。
《中国青年报》1月4日刊登了两名北京大学学者的研究文章,该研究选择教育部所属重点高校K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用K大2005~2009年5届学生数据——5年来,K大从31个省的2082所中学录取学生12465名,平均每年2493名,逐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K大来自一般中学学生中农村户籍的比例是超级中学的8倍左右。这一数据表明,超级中学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为农村底层孩子提供上升的通道,反而让农村孩子上名校的机会大大变小。
这其实并不奇怪,只要稍微有点理性的教育思维,都会知道举办超级中学会是这种结果,但有的人却从功利目标出发,对现实视而不见,打着公平、为农村孩子这样的光鲜旗号,追求的其实是功利的教育政绩。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之下,超级中学有两个公开的谎言,但不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却对此假装不知道。其一,“举办超级中学,可以增加本省学生进名校的机会。”我国当前的高考录取,实行的是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也就是说,每年分到一省的招生计划是固定的,不会因为有超级中学,就增加录取名额。超级中学是在和本省其他中学抢录取名额,一省有无超级中学,差别只是由少数学校瓜分名校录取名额,还是更多高中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名校。
举办超级中学,对地级市政府来说,是明显的教育政绩,而对于省政府来说,是没有任何政绩可言的,正如北大学者研究所指出,“不管有没有超级中学,K大在河北省的招生名额仍是80人,超级中学实际不会导致K大在河北的招生名额总数变化,超级中学不会给河北省和河北人民带来任何福利方面的改变。”
但奇怪的是,一些省政府也乐于举办超级中学,唯一可解释的理由就是,政府官员就想举办一所引人关注的学校,以此来展示“教育成就”,他们根本不管这所学校会给整个基础教育的生态带来怎样的破坏——超级中学不但破坏高中的有序竞争,还与义务教育的均衡要求背离,超级中学的招生会带动、加剧初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试问那些打造超级中学的省政府,是不是在全省办一所囊括北大、清华在本省所有招生名额的高中,才最成功?打造这样的学校,有什么价值?
其二,“举办超级中学,让不发达地区、农村学生有进名校,实现命运转变的机会,没有超级中学,农村孩子怎样看到未来。”这是拿农村学生说事,这样一说,似乎就可以堵住别人的质疑。但现实是遮掩不了的。一方面,超级中学的生源并非都来自本地区,还有相当部分是跨地区招生,其考上名校的学生多,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其他地区的优秀生源抢过来,并进行高强度的应试教育加工。超级中学的超级,并没有体现在培养学生个性、素质上,而是体现在应试能力上,超级中学的学生进高校后没有多少突出的表现,就需要反思举办超级中学的价值。
另一方面,很多人以为超级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生,其实,农村生在超级中学中的比例并不高,来自超级中学、考进名校的农村生,远远少于来自普通中学、考进名校的农村生,这还不能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超级中学的本质吗?
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理性的教育思维,地方政府、学校因追求功利的教育利益而不顾教育思维,这从利益角度可以理解,而还有很多家长站出来维护超级中学,就令人匪夷所思。假如整个社会缺乏理性的教育思维,那么,政府部门办教育、学校办学,就会更加功利,不会从建设教育良好的生态出发,而会坚持“锦标主义”来迎合功利的教育追求。(艾萍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