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四道关:遗体火化师的那些事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吴晶、施雨岑、刘奕湛)除了神秘,人们对火化师这个职业知之甚少。要想胜任这份“关乎死者尊严和生者感受”的工作,火化师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跨过技能、体能、心理和沟通这四道关。
技能关:火化师不仅仅做“火化”
遗体交接、遗体调度、就位核对、炉膛清理、人炉核对、火化操作、骨灰检验与发放——火化师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大有学问。比如,逝者的年龄、身高、骨骼和健康状况,会影响火化时间和流程。年轻或骨骼较大的遗体,火化需要更长时间;逝者患传染病,火化时需要严格消毒。再如,火化机器越来越智能化,很多还是触屏操控,从使用到保养都需要专业知识。
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殡葬行业共有职工近83000人,面临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相关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社会观念阻碍等都是制约因素。
体能关:每天在四五十度高温下工作10到12小时
做一名合格的火化师,体能好是必须的。北京东郊殡仪馆负责人介绍说,殡仪馆一般每天6点供应早饭,所有员工都是四五点钟起床往单位赶。日常情况下,6点半就开始有业务,个别也有5点开始的,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年三十、大年初一有送别仪式,也要开炉做好服务。
无论是北方地区习惯早上举行遗体告别,还是南方地区习惯下午火化,火化师平均一天要工作10到12小时,大多数时间都要在炉边站立观察。火化炉的温度一般在摄氏600度以上,火化师常年在摄氏四五十度的环境下工作。
“我们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每天整个人都是浸在汗水里。”这是很多火化师描述的工作常态:“由于粉尘污染,很多人的呼吸系统都比较敏感,也有消化系统出问题的。”
心理关:不怕面对遗体,最担心社会偏见和歧视
长年接触遗体,火化师往往比常人能够承担恐惧和心理压力。火化师在开始工作前首先要确认遗体的准确性,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遗体,包括受到重创和高度腐烂的遗体,此外,他们还有可能接触带有烈性传染病的遗体,其中有些还有家属隐瞒不报的情况。
“最担心的还是社会偏见和歧视。”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说,不少火化师反映过在生活中遇到择偶困难、亲朋厌弃等情况,也有一些火化师为了保护孩子在校不受排斥,刻意隐瞒自己的职业,在家长职业调查时填写“民政局”。
近年来,在一些重特大事故和灾难发生后,殡葬服务行业的员工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善后。一些地方已安排专门经费为这些人提供心理辅导,但是针对这一行业的岗位津贴等相关保障制度还很滞后。
沟通关:和逝者家属的沟通有学问
失去亲人,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难以承受之痛,在送别逝者的最后一程,火化师与逝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
“你好!欢迎!再见!请留步!”这些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服务禁语,一位从业多年的火化师说,在那样的场景里,和逝者家属沟通很容易出现问题,一些家属的情绪往往难以自控,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发生冲突。
民政部负责人表示,殡葬服务人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逝者和生者,在尊重逝者的同时还要充分感知家属的心情,因此对礼仪规范、文明用语和行业禁忌语言都有明确规定。2016年将修订《殡仪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将增加炉前告别仪式,这就要求对遗体火化师的服务更加标准化,包括与逝者家属的沟通服务、炉前礼仪都需要制定相应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