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社会行为的转变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力
原标题:专家:社会行为的转变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力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赫霏):在7日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探讨中国城镇化问题的专场论坛上,中国专家指出,社会性行为的转变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性推动力。
“中国故事·二:新型城镇化之路”专场论坛由香港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办。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办公室主任保莉特?贝瑟尔代表联大主席阿什致辞,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诸大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秘书长何志平发表主题演讲,数十位联合国官员及各国代表和学者出席论坛。
来自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专家逐一解读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概念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诸大建在论坛上指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革新,更具持续性的推动力应该是社会性行为的转变。他举例说,生产研发再多的节能型汽车,归根结底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车出现,排放量的增加不是高科技可以彻底逆转的;相反,社会性行为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拼车出行,缩小城市规模,减少交通成本,将生活区、工作区及娱乐区控制在步行的范围内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环境问题。
同时,诸教授还指出,预计在未来20至30年内,中国将有十亿人居住在市区,占总人口的70%。如果中国可以在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基础上,辅以自下而上的群众动力,则有望在短时间内达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既定目标。
潘家华是中国城镇化问题专家,曾任UNDP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论坛上,潘家华详细解读了中国在过去六十年的城镇化历程,城镇比率从10%提升到超过50%,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为主体的社会转型,但同时也指出,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引起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他说,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揭示了粗放发展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多方面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是一所民间智库,它曾于去年4月在联合国总部主办“中国故事:可持续发展及管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