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转移” —遵义市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纪实
2012年5月26日,省委宣布:2012至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
为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贵州2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将这些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产业园区,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高度重视,十分关心生态移民工程,就生态移民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秉清说。
遵义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范元平多次就生态移民工作作出专门批示,并且对此项心系贫困群众的工作亲力亲为。
无数双眼睛盯着,看遵义如何将扶贫生态移民这项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生态更加和谐,农民快步奔向小康。
令人欣喜的是,历时两年多,遵义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已成功设立了70个安置点,这预示着,5万多人将从大山深处的木板房、石垒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那些曾经数辈都守着穷山恶水缺衣少食的贫困村民终于走出“穷旮旯”,向幸福迁移。
如今,遵义的乡村生态更加和谐,农民的腰包更加鼓起来了,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 政策惠移民 谁不想搬家
2012年至2014年,遵义市共有70个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51992人将走出“穷旮旯”,开始了新的生活。
余庆县的吴明君是遵义市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他的新居所在地是余庆县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集中安置点之一。“以前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现在搬迁后,不仅环境好了,还能够做点生意,开始尝到赚钱的甜头,有这样的改变谁不想搬?”吴明君极为朴实的一段话说出了万千移民的心声。
村民们愿意搬,不仅是想走出深山过上好日子,更源于生态移民工程的好政策。
据了解,余庆县对生态移民从事的产业化项目和旅游项目在专项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和倾斜。同时,积极引导扶贫生态移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服务行业,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安置点移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承包经营,让移民搬得放心。
记者在遵义各地采访时了解到,为真正做到让贫困老百姓愿意搬、搬得出,各地不仅积极兑现每人1.2万元的生态移民住房补助,还结合实际,妙招频出,让村民自己想要搬。
凤冈县永安镇积极对接相关政策,每户除享受应有的住房补助外,还可享受到8300元的黔北民居及危房改造补助;余庆县建立镇村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安置点所在地的镇村每一个领导干部联系一户或几户搬迁农户,具体负责协调联系搬迁农户在新的居住地的自主创业、外出务工、就地打工等事宜,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为解决特困户无力搬迁问题,正安县采取对口帮扶、爱心捐助等方式,帮资金,帮物资,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遵义县平正乡则是为减少农户负担,主动承担本应由搬迁户支出的图纸设计、地勘、平场等费用67.1万元,并积极对接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为特困户申请低息贷款。
7月13日,习水县三岔河乡道路两旁是望不到边的花椒种植区,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花椒种植大户李先玉不禁感叹:“生态移民搬迁的模式真是不错,要不是当时搬出来,我现在可能还在外面打工,哪来如今越过越有劲头的安逸日子。”
习水县三岔河乡也是遵义市近年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试点之一。
得益于这些优惠政策,遵义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开好了局、起好了步。2012年至2014年,遵义市共有70个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51992人将走出“穷旮旯”,开始了新的生活。
2012年至2013年,遵义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培训移民2788人,实现移民就业10889人;移民通过门面经营出租、务工和自主创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搬迁后人均年收入增加3353元。
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只是移民的第一步,如何让移民不仅“搬得出”还能“稳得住”,这才是检验一个地方移民搬迁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
为此,遵义市各县(市、区)纷纷将产业培育作为大事来抓,因地制宜兴产业,优惠政策作保障,资金技术给支持。现今,部分移民区的产业渐成气候。
7月15日,连日阴雨的凤冈县更添了些许凉爽。驱车来到永安镇,只见灰白相间的房屋错落在连片的茶海之间,村民的谈笑随着茶香一同在湿润的空气中起伏。
“现在这个生活可以了,房子是政府出钱修的,车子是这两年卖茶的钱买的,家里有房有车,也不比城里人差了。”移民此处的老陈如今已是田坝村的“资深茶农”。
据了解,凤冈县自2012年7月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以来,始终坚持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促搬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移民“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
见到记者,爽朗的老陈开始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搬迁,最怕没有‘活路’,来了之后,政府带起我们搞茶种植。如今,还建起了加工厂,接下来还要发展茶旅一体化,我们这个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俗话说“新家建立要穷三年”。但是俗话始终是老话,只要规划得好,新家一样能够快速富足起来。
“永安镇依托现有已经成型的‘富硒富锌’有机茶叶产业的优势,引导搬迁户发展茶叶产业,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门路。目前搬迁户有40多户承包旧茶园500多亩,种植新茶园300多亩,建茶苗圃60多亩,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茶叶加工企业3家,既解决茶叶加工问题,又解决搬迁户50多人就近就业。同时,该镇还依托集镇鼓励和支持搬迁户利用铺面从事个体经营,现已有50多户从事建材、副食、餐饮、运输等经营。”镇长王章林用一组数据说明了该镇扶贫生态移民的丰硕成果。
遵义市委、市政府精心布局,考虑长远,让移民留得住、能致富,并不是一镇或一县的特例,而是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在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以贯之的理念。
比如余庆县松烟安置点既依托松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实现搬迁户在家就业;同时紧邻中国烟草白沙——松烟现代育苗工场,该工场可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150余个,每人月平均工资2000元,每年三个多月的烤烟育苗,能为农民带来近90万元收入,用工覆盖3个村85个村民组3549户烟农。
正安县是通过建设公益性商贸交易市场,让移民群众在3年至5年时间内享受免费的摊位,并给其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在安置点组建烤烟生产协会、茶叶生产协会、特种养殖协会等,在协会上建党支部,带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2年——2013年遵义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共培训移民2788人,实现移民就业10889人;移民通过种养加工、商贸运输、门面经营出租、务工和自主创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搬迁后年总收入增加7025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3353元。
扶贫生态移民,能够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源头上拔掉“穷根”,这条路不仅要走,而且要有特色地走。
在距遵义机场仅6公里,并在规划的遵义市二环线的旁边,绥阳县卧龙村村民将在此“安营扎寨”。
据了解,该安置点附近有较大的旅游龙头企业,投资5000万元的遵义机场卧龙山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已经动工。有了产业的支撑,该安置点建成后具有较好的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能够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一期农家乐形式的安置点全部建设完毕。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民搬迁,而是要积极探索新路径,做到每个安置点都是精品。”遵义市生态移民办同志说。
近年来,遵义市各级政府积极调整原有的移民搬迁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坚持,五为主,四结合,一确保”总体要求,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小城镇,农村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相结合,统筹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积极探索移民搬迁新路径。
余庆县构皮滩镇上垄坪、构皮滩镇新林路和大乌江镇南岸街安置点,部分搬迁农户依托飞龙湖景区从事餐饮、住宿、商品零售等旅游服务业,正在逐步脱贫致富。
正安县安场镇瑞濠拥丰安置点选址在该县瑞新工业园区内,这样能够将安置点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目前瑞新工业园区已投产的9家企业,解决了该安置点的移民劳动就业60人,实现移民安置就业与园区发展良性互动。
湄潭县马山镇新建村安置点位于锌硒茶叶产业带核心区,属于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县级重点打造的新农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有来自重庆等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旅游、避暑。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是茶叶产业核心区,常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茶叶生产,该安置点的移民就业、经济收入得到有效保障。
新路径带来新希望。
扶贫生态移民,能够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源头上拔掉“穷根”,这条路不仅要走,而且要有特色地走。接下来,遵义市将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移民安置分别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或特色产业相结合,独辟蹊径,千方百计使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德政工程得民心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不仅是加快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还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采访中,遵义市多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就算任务再艰巨、资金再困难,我们勒紧裤腰带都要干!这样的决心和毅力,让人深深感动和敬佩。同时也令人坚信,遵义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道路将越走越好。
如今,遵义移民搬迁工程的大幕早已拉开,一个个成功安置的精彩剧目接连“上演”,黔北大地处处是欢腾的氛围和喜悦的笑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村寨的兴起,更是遵义如花绽放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