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鞭炮消费折射农村习俗之变
10.02.2016 11:38
本文来源: 新华
新华网贵阳2月10日电(记者向定杰)新春佳节,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放鞭炮仍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然而,据记者观察,声声爆竹和往年相比,却有日渐稀疏之势。少买、少放,放得既安全又环保正成为许多村里人的共识。
除夕这一天,在鄂西山区,土家族上午上坟祭祖,鞭炮、香烛、纸钱以往是标配。上百元的开销不说,经常诱发的山头火灾,曾让森林部门大为头痛。到了下午,鞭炮声又是此起彼伏、响彻乡野,很多家庭在这个时候吃上了团年饭。而新年钟声敲响后,更大一轮的烟花鞭炮比赛才刚刚开始,一般能持续半个小时,漆黑的夜空被照得通亮。
而如今,烟花燃放的高峰期并没有“如约而至”,少了许多噪音和硫磺刺鼻的浓烟。许多人家都选择象征性地买一点、放一点,图个吉利就够了。用村民的话说,“以前是比着放,现在是省着放。”集镇上经销烟花爆竹的商人说,现在生意明显不如从前了,大家都知道,几声响过,钱就去了,还不如多开几个红包。年逾七旬的村民曾德林说,以往大年初一,黎明即起的鞭炮声吵得让人睡不着。今年则不同,能睡个安稳觉。
同时,频频爆出的鞭炮安全事故也牵动着村民们的神经,而从电视上了解到的雾霾,也让许多人懂得过年除了节俭还要环保。以前一群小孩拿着鞭炮到处扔放的现象不见了踪迹,大人们则会选择直接在空旷的田地里放,避免打扫和火灾的麻烦。
在长江三峡畔的巴东县城,号称史上最严“禁鞭令”也在实行,许多周边的村组也像城区一样被纳入了禁鞭范围,政府部门厉行节俭,行政主导的“张灯结彩”也变少了。“禁鞭区域内没有例外,红白喜事也要遵守规定。”县公安局的一位负责人说。俗话讲,“爆竹声声除旧岁。”虽然鞭炮声少了,但乡村的年味并没有打折,文明、节俭、安全、环保过年,心里会更舒畅。
[责任编辑: 刘昌馀]本文来源: 新华
10.02.2016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