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即便没有诗人,诗歌依然存在
10.10.2014 21:04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这个时代即便没有诗人,诗歌依然存在 —- 评江晓英作品《不为回首,只为阑珊》 文/边缘人 有人说,这个时代没有诗人,不证明没有诗歌,诗歌不因为诗人存在而伟大,反因它的存在而渺小,诗属于大地跳动的沉默。这句话有些悲伤,也欣慰,毕竟诗歌深深的存在大地上,无关诗人。爱诗的人多,但我看了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词传《不为回首,只为阑珊》,作者江晓英,不由感叹,她才是真正的爱诗者。对诗,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都有着一份真挚的情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也足以证明了欣赏诗歌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可惜诗歌在这个时代已经被冷落了。然而江晓英女士却将诗的“兴观群怨”写在了《不为回首,只为阑珊》中,阐释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的领域之广,之多;同时也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力量写在了《不为回首,只为阑珊》之中,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中要如诗一样,诗一样的精彩。诗歌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无需回首追寻,诗歌就在那儿,就在灯火阑珊处,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心中,身边,眼前。我想,作者取这个名字,必将也是在暗示我们生活的方向吧!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报复寄托于诗文,而江女士用她敏锐的视觉和细腻的情感,为读者打开了时空之门,向古时代出发,江女士就像导游一般讲述诗人的风采,诗歌的魅力。 一、家国梦,凝聚民族力量 一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靠的是民族的凝聚力,即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文人骚客也好,仁人志士也罢,他们都以天下为已任。时而忧民,时而忧君,发出“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豪壮而有力的呼声。江女士站在民族发展的立场,翻阅了历史,看到了古人惊心动魄的战场,无关鲜血,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她从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一首《塞上曲》看到了即使是隐居田园的文人,骨子里永远系着民族,黎明百姓。 封建王朝时代,不免社会时常动荡。江女士抓住了在这个时代生活下的文人的高瞻远虑,超前的思想意识,用诗歌暗含思想,好像在提醒统治者,也好像在呼喊,呐喊。同时也在告诫后人,只可惜,没有多少人走进文人的心里。时间如流水,文人连同他的思想长眠了,默默的躺在隐晦的地下。江晓英女士是爱才的,懂才的,视之为知音,用爱心把古人的灵魂继续升华,植入我们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一种知识,更是民族的美德和传统。诸如《破阵子》《长相思》《塞下曲》《满江红》等作品,江晓英女士把它们一个一个的叫醒。家国梦,一直都在我们每一个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这就是诗歌的“兴、观、怨”,不用回首,她像心中的偶像一般,一直都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 二、田园意、物象景,返璞归真 大自然是赋予万事万物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也日益恶化,出现多方面的环境问题。江晓英女士切实以主人公的身份,社会的责任人,借古代文人之口呼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试图从古代文人墨客里找到突破口,很显然她的思维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做这样的思考也是有必要的。于是,江女士敲响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柴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农舍树林,乡里乡情展现在我的眼前。不仅陶渊明的诗歌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水墨画,不同时代的诗人也高度的赞扬了我国大好河山。 如书中所阐释的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又如王维作品《鹿柴》、《山居秋暝》;李白的《田园言怀》,王绩的《野望》等等诸如此类的作品举不胜举。江女士就抓住古人对山川的赞美和描写,试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画面感,让这种画面感与现实大自然的画面作对比,促进现代人们的环保危机意识感。 江女生在“田园意”这一节,都在赞美着大自然的风光,乡土人情,这是一份最淳朴不过的感情。同时也在不断呼吁读者,提醒着读者,切勿在书中、画中寻找大自然的美好。 三、乡音愁、情谊心、儿女情,情感无间 曾经不知道多少人问,诗是什么?现在江晓英女士明确的回答了我们,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她也借助文人“以文会友”最诚挚的情感阐释了“诗可以群”,而且也能交到最好的朋友,找到心中的美人,加强亲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每一个游子都会有的思想之感,只是现代人没有那么的敏感罢了,但在自己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在有月亮的晚上,在节日里都在心里隐隐作痛。江女士以文人的胸怀,以女子细腻的情感述说了人间温情,悲欢离合。她犹如一个歌者,在轻轻鸣唱世界最美好情感。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打开无数游子的心扉,隔岸而隔不开同胞情。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非常强,为人女为人母的她,四世同堂的家庭环境,她是最有话语权的。江女士是谦虚的,她借助了别人之口,给大家分享了天伦之乐。用女子的娇羞,大方自然的态度品读文人的心思,也是品读自己的心思。 江女士虽是女儿之身,却有苏轼般的豪迈、宋之问的伤感、杜牧的哀愁、柳永的多情,更有李清照的善感。这不是凭空而说的,而是借助她阐释此类诗人的诗歌中品味出来的。一曲《水调歌头》让人温暖,一曲《雨霖铃》让人落泪。她用那有阅历、有经历的话语,有情感的语言阐释着诗人的作品,留给读者很多感动。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诗能广交知音。同时,也在告诫后人,且行且珍惜。 四、禅诗道,悟出人生真谛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江女士站在哲学的高度上,讲述着人生。人生变幻莫测,但有规律可循,切勿看到表象而妄断结论。古代禅师或者和尚在江女士心中,都是哲人。他们都是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才子,或因这样那样的缘故,看破红尘,皈依佛门。不难理解,看破红尘,心里必尽清明,不悲不喜,不哀不怨。江女士正因找到了禅门中人慧眼识人的智慧,告诉读者该怎样面对人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这难道不是做为一个人应有的心胸吗?江女士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她用禅诗在暗示着读者。她总结了人生的含义,带领读者走进憨山德清禅师的《山居寺》、布袋和尚的《偈诗》、无门慧开禅师的《四季诗》、法眼文益的《看牡丹》等诸如此类的禅诗。无疑,江女士不是在品读诗,更不是在剖析文字,而是用哲人的眼睛在看人生。做人需谦虚,心态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明净的人。 “明净的人,智慧的人,本真的人,禅在脚下,禅在心中,禅在手中。其实,禅就在当下,此刻,一分一秒的走动间。”这是《不为回首,只为阑珊》文末的最后一句,作者其实在告诉大家、呼吁大家。禅其实就是我们的为人处世,禅就是做人最根本的道理。 这个时代没有诗人,不证明没有诗歌,诗歌不因为诗人存在而伟大,反因它的存在而渺小,诗属于大地跳动的沉默。诗歌不仅在江女士《不为回首,只为阑珊》这部书中,更是在她的心中,也在大家心中。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10.10.2014 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