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海归”在脱贫攻坚中找到了快乐
新华社贵阳2月8日电(记者刘智强)脱贫攻坚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有不少“海归”参与其中,以他们独特的优势,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海归”深入基层助脱贫
下乡搞产业扶贫、驻村作扶贫干部、建平台助精准脱贫……“海归”通过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萌生了为西部贫困地区服务的想法。”邓燔是国外名校的博士,回国后选择扎根贵州,在黔南州贵定县种起了万亩茶园,通过产业帮扶当地贫困户脱贫。
她说,从2013年起,平均每年用工量达2.5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200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同样有着扶贫信念的“海归”周钦扬,也是深入到扶贫第一线。他前后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三益乡大堡村和悦崃镇绿桃村当起了扶贫干部,帮村里引进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治理。他说,自己的扶贫想法正在一步一步付诸实践。
“每当看到贫困户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脱离了贫困,对生活越来越有劲头,我就越发觉得自己的扶贫工作有意义!”他说。
“我们的‘清洁燃气下乡、绿色农产品进城’项目,就是在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同时,也温暖了他们的心窝。”海归吕根源利用自已开发的可移动式液化气监管软件这一平台资源,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免费送去清洁燃气和全套灶具,并帮助他们将特色农产品远销城市里的餐饮商家。
总有几个扶贫瞬间触动人心
扶贫路上,从不缺少感动温暖的画面。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瞬间,拼凑成暖心的扶贫故事,让志愿扶贫的“海归”体会到扶贫的快乐。
“圆头国字脸,身上裹着绿色大棉袄,笑起来露出两颗大虎牙……那个采茶男孩天真的笑容仿佛印在了我的脑子里。”邓燔每每回忆起这一幕,都感动不已,“一个留守儿童,跟着奶奶生活,每天放学到茶园采会儿茶,挣个十几块零花钱,开心得不得了。”
说起下乡扶贫的经历,吕根源对一个独居留守老婆婆念念不忘:“我把瓶装燃气送到她家,把灶具安装好要离开时,老婆婆硬是要塞给我20个土鸡蛋和一块腊肉。”
在吕根源看来,这20个土鸡蛋和一块腊肉,要远比他送去的燃气和灶具价值更高,“像老婆婆这样的贫困人口,需要的是平时的点滴关心与嘘寒问暖。”
“以后常回来看看,我们永远欢迎你,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周钦扬在离开大堡村前往绿桃村驻村扶贫时,乡亲们对他依依不舍,纷纷为他的努力与付出点赞。“我当时差点流了眼泪。乡亲们肯定的话,让我感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海归优势也可发挥在扶贫中
“扶贫工作关键在基层,海归要想助力脱贫攻坚,一定要接地气。”吕根源认为,海归扶贫要深入基层,与自身的优势结合。“比如,我们的‘清洁燃气下乡、绿色农产品进城’可持续扶贫增收项目,就体现了我平时比较看重的共享、循环、可持续等思维优势。”
“而事实上,很多贫困村民既朴实又勤劳,往往只是缺少致富的思路。”周钦扬驻村扶贫过程中,对此深有体会。
驻村后,他通过帮助当地村民发展洋姜产业、乡村旅游、黄花基地等项目,将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与互联网结合,如今脱贫增收的势头十分强劲。
而邓燔更是利用起自己的语言优势来助力脱贫攻坚。多年国外的留学经历让她可以熟练地用英语、法语以及丹麦语与人交流。来到黔南州后,她承担起对外茶文化推介以及茶外贸销售的洽谈,为黔货出山、出国作出贡献。
同时,邓燔将多年来积累的海外人脉资源汇聚贵州,挂牌成立茶产业博士工作站,“贵州是脱贫攻坚主战场,我希望通过产业与科研带动这里的发展,让贫困户一同迈进小康。”
[责任编辑: 吴雨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