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11655”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成效

12.09.2014  17:02
        草地畜牧业产品市场行情好,符合我省培育扶贫开发主导产业的需要,符合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的要求。我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值得大力发展。
        2007年以来,我省大力推广“晴隆模式”,全面推开以种草养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逐步走出一条石漠化贫困山区产业化扶贫的有效路子。同时,草地畜牧业作为我省大规模发展的一个新兴扶贫产业,发展初期面临不少的困难,也走过一些弯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产业基础薄弱,项目设计不够合理,产业扶贫机制不完善等。
        下一步,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审视,深入总结我省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的经验教训,从“找目标、找差距、找问题”入手,研究创新产业发展的思路、举措、机制、方法,推动转型,加快发展。
        明确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11655”发展思路,即:坚持提高养殖效益和农民增收“1个中心”,坚持良种良法优质高效“  1个原则”,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圈舍标准化、牧草高产化、饲养规范化、防疫程序化、经营规模化“  6个优化”,大力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资金使用、项目管理“5个改进”,大力推进养殖主体、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养殖规模“5个转型”,推动我省草地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扶贫成效。
        在项目实施方面,推动  5个改进:
        一是改进工作重点。改变过去盲目追求数量、规模和简单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方式,更加讲求质量、效益,追求项目成功率。从“重建设”转变到“重招商”,从“重硬件”转变到“重内涵”,从“重实施”转变到“重管理”,引进有实力、较专业、能发展的企业落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搞好产业链条与服务体系的配套完善,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改进区域布局。改变过去按养殖传统和存栏基础规划区域布局的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能力、潜力和积极性,今后将从示范园区、产业基地、养殖小区三个层面进行项目和产业安排布局。重点支持现有8个省级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园区,鼓励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县创建一批小规模示范园区;在不具备条件建设园区的地方,重点扶持一批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县,分类分区重点建设示范区、优势区;支持其他县发展一批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养殖小区。
        三是改进组织模式。改变过去主要是一家一户发展的小农经济落后方式,更加注重适度规模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场和养殖小区。新建项目优先支持合作社,解决存在的项目成功率不高和扶持贫困户不多两个突出问题。合作社可以由引导农民自愿组织,发动能人、村干部、党员领办,支持种羊场、企业发起成立,公司+合作社+农户,采取联合养殖、入股分红、分散寄养、集中代养等方式规模化发展。可以由草地畜牧中心发起,组织企业、合作社成立养殖协会,走“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
        四是改进资金使用。改变过去项目资金主要为无偿补助的方式,更加注重差别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贴等方法。积极探索扶贫资金作为担保金支持农户贷款的机制,项目资金专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户贷款贴息;积极鼓励圈舍等固定资产由扶贫资金补助、购羊等流动资产由农户自筹和贷款的资金使用方式;新项目区集中扶持规模基地,老产业区分散补贴养殖农户。园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贴息,在扶持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适当用于生产设施补助、配套产业产业链等方面。
        五是改进项目管理。改变过去重争取项目轻建设管理的方式,更加注重分级管理,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按照省市县分级管理的原则,省办重点抓好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主要考察饲养量增长、优良品种增加、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任务完成、项目农户增收等重点指标,每年组织开展绩效考评,为第二年重点扶贫园区进退、项目县分档扶持和项目资金动态安排提供依据,竞争晋档、优胜劣汰。项目实施方案重点规定要达到的目标任务,设定发展农户的数量、购羊发放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标准,具体的建设内容、补助环节适当灵活放宽,给基层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逐渐改变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项目由草地畜牧中心独家实施的方式,扶贫办、草地畜牧中心、乡镇分工协作,采取竞争入围方法,有计划、分区域地组织合作社、企业、村委会参与实施项目,或承担项目实施中的具体建设内容。
        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  5个转型:
        一是养殖主体转型。转变原来以分散的农民为主的养殖方式,推动发展主体转向龙头、合作社、示范大户,大力扶持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化养殖模式。尤其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扶贫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省外养羊专业企业,无论是示范园区、产业基地、养殖小区,都必须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发挥良种繁育、技术创新、提供种畜、轮换公羊、技术服务、培训农户、发展基地、组织销售、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作用。今后的产业化扶贫项目,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基地,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利益连接机制,扶持带动贫困农户。 
        二是养殖品种转型。转变原来以本地山羊为主的养殖方式,以繁殖率高、增长快、个体大为主要指标,因地制宜选择山羊、绵羊优良品种。高寒山区主要发展优质绵羊品种,中低海拔地区发展优质山羊品种。积极扶持发展一批优良品种纯繁、扩繁场,大面积、大规模推广杂交改良。利用本地黑山羊、白山羊、麻羊等基础群为母本,波尔山羊、努比亚山羊、大耳山羊等优良品种为父本,进行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利用本地绵羊、湖羊、小尾寒羊等为母本,杜泊羊等优良品种为父本,进行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老的养殖区,重点投放优质公羊,大范围轮换、杂交改良,扶贫项目支持开展公羊轮换。
        三是养殖模式转型。转变原来以全放牧为主的养殖方式,全放牧、半舍饲、全舍饲相结合,扶贫项目重点示范推广半舍饲和全舍饲示范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基地。选择适宜全舍饲、半舍饲的山羊品种,标准圈舍、高产牧草、加工机械和青储、干储、微储设施,积极推广混合饲料和羔羊代乳料,加快饲草加工机械普及化和羊、牛专用饲料商品化步伐。在牧草、灌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度发展放牧加补饲的养殖模式。
        四是养殖技术转型。转变原来主要普及常规技术为主的养殖方式,积极示范推广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分群饲养、分段育肥等新型关键技术,加快提高良种、圈舍、饲草、饲养、防疫等配套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团、草地畜牧中心、畜牧专业企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作用,依托专业企业和种羊场建设实训基地,加快培养一批懂基本养羊技术的乡土人才,建立一支广覆盖的养羊农民技术队伍。
        五是养殖规模转型。转变原来主要由农民分散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积极扶持一批规模化养羊的良繁和商品专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示范户,大力扶持适度规模集中养殖的联户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加快推动羊牛饲料商品化、饲草加工机械化、圈舍建材新型化、产业发展模式化。在以分散养殖方式为主的高寒山区,要合理规划布局,适度规模养殖,项目点尽量沿公路呈“珍珠项链式”分布,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道路。今后,扶贫项目要重点扶持规模化联户、合作社、公司+农户一体化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