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脊上的追求 紫云缴卜村村支书韦朝学二三事
山脊上的追求
——紫云四大寨乡缴卜村村支书韦朝学二三事
韦朝学在葡萄园内劳作。
新华网贵阳5月20日电(通讯员范成荣 胡一平 陈明 黄松)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流传一个段子:一位老妇半夜出门倒水,失手将盆掉在地上,盆顺着坡往下滚落,老妇第二天起床,仍然听到深谷里传来盆乒乓滚动的声音。
段子调侃的是四大寨乡缴卜村的地势陡峭、山高谷深。
5月18日,笔者乘车前往缴卜村,仅容一车通行的乡村路贴山而建,蜿蜒起伏,一边是几乎垂直向上的悬壁,一边是陡然如削的深渊,令人心惊肉颤。带路的四大寨乡党委书记徐玉书笑称,在这里坐车是当“五紧战士”,手抓紧、脚蹬紧、臀夹紧、眼盯紧、心绷紧,十分形象的道出了地形的险恶和乘车人的紧张状态。
缴卜村地处麻山中心地带,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600米,很多山坡坡度超过85度,近乎直角。
但就在这几乎找不到一小块平地的缴卜村,却在一个不怕困难、不甘落后、不断进取的村支书带领下,在这些近乎85度坡度、人都无法直立站稳的山脊上,种植经果林,打响了产业脱贫的攻坚战。
“85度”产业
“徐书记,我们的葡萄成了!”5月18日,缴卜村村支书韦朝学满脸喜悦地通过电话向曾任紫云自治县委书记徐德祥报喜。
韦朝学说的葡萄是一种叫“高山葡萄”的品种,这是一种当地野生葡萄和优质葡萄嫁接选优的品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缴卜村这样条件恶劣的地方,仍能茁壮生长。
葡萄园建在近乎85度的坡面上。密集的水泥柱子透过薄薄的泥土,稳稳地插进坚硬的半风化岩石里。水泥柱上的铁丝网密如蛛网,一根根葡萄藤紧紧缠在上面,长势很好。
“这里山风很大,桩子不稳,拉扯不了这么多葡萄。”缴卜村村主任王由才说。
由于地形所限,葡萄园并不连片,东一块西一块,分布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去年和今年,我们种了200亩。”韦朝学说。
“以前缴卜村多种植玉米,亩产不足50元,每人每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但是种植葡萄就不一样了,去年种植到今年的初产期,一亩能收1000斤,三到四年后进入丰产期, 一亩地可收葡萄5000斤, 按去年最低市场价,一斤2.9元,我们交通不方便,只按一斤2元计算,就有近10000元的毛收入。”他说,搭上县里“万亩葡萄”规模化种植的顺风车,对销路一点也不担心,作为村支书,他有信心带领村民依托产业脱贫的东风,在三到四年内脱贫。
产业试验人
韦朝学结缘“高山葡萄”是在2014年紫云自治县人代会议上,他听说县里在搞万亩葡萄种植。
“1991年我就担任村支书,一直在苦苦寻找打菜村民组致富的路子,先后尝试过李子、种桐油,但是因为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差,始终形不成规模和效益,县里在搞万亩葡萄种植,我们一定要搭上这般车,不再‘单兵作战’”。
回到村子里,韦朝学想,缴卜村从来没有种植过葡萄,不能让村民盲目种植,以免给本来就不富裕的村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韦朝学决定自己掏腰包先行试种,成功了再向村民推广。
听说达帮乡克田村的葡萄种植得好,他翻山越岭走了两个多小时去克田学习种植技术,还通过一个从四大寨调到达帮的老领导找来3株葡萄苗试种。
当时,已经是冬天,韦朝学买来水泥、砂石和钢材,自己摸索着制作了100多根种植葡萄所需的水泥杆。年过半百的他独自将这些杆子背到陡峭的山坡上,开始了种植“试验”。
没有技术,他花一万多元请来湖南的“专业人士”指导,没有水浇灌,他用摩托车不厌其烦到远处往返拉水。
凭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坚强信念,2015年,韦朝学在几乎不能站直身体的坡上搞了一亩多的葡萄种植试验田。
因为气候和土壤适宜,韦朝学的葡萄长得十分喜人。
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今年,只有40余户人家的缴卜打菜村民组,就有14户人家参与到葡萄的种植中来。
40岁的韦朝庭多年来一直在浙江打工,2015年回家过春节,听说老支书韦朝学带头种葡萄,一向对家乡发展没有信心的他,也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一下拿出16亩地种葡萄。村民不会种植,韦朝学就把大家集中在一起,手把手传授种植经验。
60多岁的韦朝明,想种葡萄又没有能力,韦朝学就与村支部一班人去帮助他。
村民们说,千难万难,有村支两委带头就不难。如今,缴卜村葡萄的品种也由单一的高山葡萄又增加了“水晶葡萄”等品种。目前,韦朝学还在试种“火龙果”等其它品种。
小事见担当
“韦朝学称得上是‘两学一做’的楷模。”5月18日,正在缴卜村指导工作的四大寨乡党委书记徐玉书,接受采访时如此评价韦朝学。他告诉笔者,韦朝学一心扑在工作上,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很淡;坚守理想信念,保持党员本色。
“有着30多年党龄的韦朝学尽管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有一个习惯,喜欢学习党的政策和文件精神,最近他还戴着眼镜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哩。” 徐玉书说。
一旁的韦朝学谦虚地说:“这没有什么好讲的嘛,当支书不晓得党的方针政策咋搞工作。”
原本,韦朝学可以在城里惬意的安度晚年,因为他的孩子们在紫云的县城里购买了房子,多次来接他和身体不好的老伴,但是每次他都拒绝了。
韦朝学说:“乡亲们生活得不好,走到哪里我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缴卜村一天没有脱贫我一天也不会离开这个村子。群众这么信任我,不把群众的事办好就对不起良心了。”
“需要他帮忙,他随叫随到,他有主见、有威望,村里人遇到难事儿都找他。”在村民眼中,韦朝学是个有担当、热心肠、点子多的共产党员。缴卜村村主任王由才告诉笔者,老支书尽管已经是个56岁的人了,却经常去帮一些村民做劳力活。80多岁的韦老六,孩子没在身边。缴卜村山高水少, 一遇到天旱的时候, 韦老六用水就成了头等难事。这时候,韦朝学就会骑着摩托车去山沟里拖水给他送去, 而往返运输一次水,至少得骑40分钟的车。
说到韦朝学的热心,四大寨乡中心学校校长罗庭中更是感慨万端:“村里留守儿童多, 老支书看孩子们上学远, 经常骑着摩托送孩子们。”
“每一件群众的小事都是我村支书的大事。” 韦朝学说。村里谁家有了矛盾纠纷,一个电话他就放下手中事情骑着摩托去处理矛盾,举一反三讲解政策,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促进了村内和谐。就是这种公而忘私的赤诚之心,感动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为搞好工作,他放下了家里的事,做了“全职支书”,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完成了村内道路的硬化。
采访结束时,韦朝学爬上路边的一架楼梯,上面是他的一块葡萄地,无路可通,只能用楼梯连接。他手脚并用,钻进地里,继续劳作。那些藤干遒曲盘旋、顽强生长的高山葡萄,在山风中舞动着枝叶,一如弓腰劳作的山民,一如这位基层党支部书记坚定的精神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责任编辑: 实习编辑赵汇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