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民族文化遗产学获批民族学一级重点学科
近日,贵州省学位办批准铜仁学院民族文化遗产学成为民族学一级重点学科,这标志着铜仁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也是“特色发展年”学科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民族文化遗产学是民族学一级学科下一个新兴的二级学科。铜仁学院民族文化遗产学于2012年获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立项建设,2014年增列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4年多的建设和发展,该学科已在学术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把学科团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基本上形成了以高学历人才为支撑、博士教授领衔、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队伍。现有团队成员4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高职比达78.26%;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硕士学位22人,硕博比达81.61%。二是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紧紧依托梵净山区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以来主持的主要在研项目50项,研究经费达631.75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4部,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在贵州省第十一届哲学社科成果奖评选中共有5项成果获奖。三是教学科研平台实现重大突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成功建成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5个,拥有校级科研机构7个,培育校级重点支持学科2个,形成了以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支撑、不同类型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格局。充分利用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先后获国家级项目立项3项,省级项目立项4项;指导学生在国家、省部级比赛中获奖25人次,学生竞争力明显增强。四是主动开展对外交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先后与共青团铜仁市委员会、铜仁市文物局、市民政局等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共建基地,与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签定《九龙洞风景名胜系列丛书》合作项目,多次参与铜仁市各项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由团队成员承担并完成的6项省、市委决策课题咨询报告为政府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民族工艺品已经走向市场,产生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目前,该学科已形成了梵净山区域民族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研究、梵净山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梵净山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发展方向清晰,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根据该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该学科将继续立足“教学服务型”发展定位,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科学研究原则,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力争在未来五年建成省内及武陵山片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