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刀靶村:红色记忆代代传
刀靶村民参与纪念遵义会议活动。(资料照片)
新华社贵阳4月8日电(记者向定杰)又是一年清明时,74岁的老铁匠徐定前早早就给亲人墓旁的红军坟亮了灯、挂上青。徐定前说,坚持十多年,已成习惯。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刀靶村,许多老人和徐定前一样,有着浓郁的红色情结。他们默默守护着红军长征驻扎刀靶时的旧址,为牺牲在刀靶的红军扫墓。
时间倒回至1935年,那时,村里的这群老人还是孩童。关于红军的记忆,他们有的来自父辈讲述,有的则是亲身经历。
“当年的情景我还记得。”88岁的陈启庸老人说,1935年初的一天清晨,他起床正准备出去滚铁环。推开木门,看到满街躺着兵,连忙跑回去告诉父亲。
后面就有人追上来敲门问:“老乡,你这里是客栈吗?”陈启庸的父亲迟疑着点点头。
对方又问:“你这里地方大,我们在这里住几天好不好?”父亲见对方谦和有礼,就答应了,后来才知道这些人是红军。
“红军在街上架锅炒豆子,小孩子上前要,红军就给我们,但前提是要唱歌。他们还帮村民担水、劈柴。”陈启庸说,短短11天,红军就赢得了老百姓的好感和信任。直至今日,千金不换“红军碗”、小脚老太救红军等故事仍在当地流传。
村里的苏维埃银行旧址。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雄师刀坝(靶)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长征组歌》中的《遵义会议放光辉》乐章这样唱到。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1935年1月7日至17日,正是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红三军团在刀靶安营扎寨,与国民党军激战,将敌人阻击于乌江以南,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播州区文物管理所管理员袁顺模说。
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很多都是村民安葬。据文物管理部门统计,在刀靶的红军坟有71个,至今村里还保留着30多处红军旧居、18处战斗遗址群。
来到村民郑在洪老人家中,一张十年前的新年贺卡早已泛黄,可他依旧视为珍宝。“这张贺卡是2009年新年期间,一位老红军的后人寄来的!”郑在洪说,之所以会寄贺卡,是因为这些年村民们为传承红色文化所做的努力。
郑在洪告诉记者,红军在刀靶期间,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土生土长的刀靶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掘、保护。通过走访,他和几个老人一起收集了大量红军故事、歌谣,拍摄近千张刀靶古街、红军驻地旧址、战斗遗址的图片,整理出来的资料有20多万字。
此外,他们还为一些红军重塑墓碑,注明“刀靶村人民立”。郑在洪表示,这些年对故居旧址等遗迹进行了一些维护,他们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用绵薄之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