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五举措搞好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事关农民的生活和健康,事关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民生实事之一来抓好抓落实,让群众告别“饮水难”,喝上“放心水”。
按照《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省、市的具体规划,2013年,省发改委、水利厅下达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计划共187项,工程总投资5653.01万元,中央资金、省、市级配套资金已全部足额到位,目前,90%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已供水,解决农村居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人口10.78万人。今年7月底,已全面完成县级验收。
2014年,省发改委、水利厅下达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计划共143项,工程总投资3764.63万元,目前,中央资金、省级资金已全部足额到位,项目拟于7月15日前全面开工建设,11月底前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行,12月底全面完成县级验收。项目完工后,解决农村居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人口7.07万人。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离得力于我们领导的重视,群众的配合,好工程离不开我们高质量高经验的做法。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历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立了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联系主任、县水务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卫生、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遵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同时,组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站作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项目法人,项目实施镇(乡)成立由镇(乡)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镇(乡)供水和跨村工程指挥部,分别成立由镇(乡)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群众动员、协调、投工投劳等工作,全县上下形成了县领导亲自抓、部门协助抓、镇(乡)主要领导上手抓、镇(乡)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相互协作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强化项目调度。为扎实推进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调度会、座谈会、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加强工作调度,研究部署任务,落实推进措施,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将各镇(乡)农村安全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全县“六大小康行动”中小康水的核心内容,纳入全县责任目标管理,按照“县级水利技术人员包片、镇〈乡〉水利站技术人员包村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实行分片管理,对项目质量、进度实行定时与不定时检查。同时,汇总检查结果作为全年水利工作考核依据,有力推进了项目进度。
第三,严格项目管理。一是实行项目公示。工程在实施前向受益区群众进行工程投资来源、建设内容等公示,选派受益区群众监督员,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工程透明度,加强工程监督力度。二是落实项目“五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把技术关、资金关、进度关、质量关、廉政关,做到工程精品、资金安全。三是加强后续管护。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发挥,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县政府出台《遵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办法(试行)》(县府办发〔2013〕317号)等文件,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基本步入“以水养水”的良性轨道。
第四,加强水质监测。为保证群众喝上放心水,我县疾控防疫部门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2013年,对16个已成集中式供水工程项目点进行了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检测合格率为:丰水期为68.8%,枯水期为75%。对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严格要求所选择水源原水送到有资质的水质检测中心进行水质检测,出具水质检测报。同时,对发现水质变化引起监测结果不达标的,县水务等有关部门加密监测断面和监测频次,重新取样、重新监测,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五,加强水源保护。组织县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开展了水源保护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采取封盖、硬隔离等工程措施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对集镇所在地1000人以上的工程划分水源保护区。广泛宣传饮用水源保护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自觉保护水源的责任意识。(王华顺、周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