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农民的“三碗饭”
近年来,遵义县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园区建设、新农村升级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等措施,积极探索山地农业提质升级,让全县农民吃上“小康饭”、“旅游饭”和“生态饭”。
团溪镇农庄村村民叶正明探索的“温室大棚+发酵床散养肉鸡”养殖模式格外引人注目。叶正明2006年外出浙江务工,先后在工厂、工地打工,后又在养殖场养鸡。今年6月初,他怀揣着回乡创业的梦想回到家,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与拓东豪庭房开老板杨强合作,流转土地4亩用温室大棚散养肉鸡。目前,叶正明修建了3个大棚,每个大棚一次可养鸡4000羽。叶正明说,他第一个大棚养殖的3000多只鸡已销售完,另两个大棚的肉鸡正在上栏。按现在的市场走势,每年一个大棚产值60万元,3个大棚年销售肉鸡48000羽,产值可达180万元,除去先期投资费用,每年利润能够上百万。
像叶正明这样吃上“小康饭”的农民在遵义县有很多。据了解,今年该县流转土地24.42万亩,巩固创建农业“321工程”培育能人大户637户,带动7万余户农民发展产业,预计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
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遵义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三岔镇红光村裕群组35岁的罗灿猛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当他了解到台湾今日景艺集团投资亿元在家乡搞起了花卉产业时,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商机。他带着多年的积蓄毅然回乡创业,投入20余万元改造了自家住房,从事地道农家菜经营。开业以来,平均每天接待就餐人员100人次左右,在节假日可达300多人次,月营业额7—8万元,利润2.5-3万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遵义县共规划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36个,惠及25237户100407人。截至目前,共投入创建资金8亿元,建成枫香镇土坝—花茂—苟坝、龙坑镇梳池—八里—民主、三岔镇罗衙—台湾村—柏香台3个新农村升级示范区。该县将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与破解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结合起来,探索出“景区+农户”、“产业+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积极推进农旅、文旅、商旅一体化,利用黔北民居培育发展乡村旅馆和农家乐417家。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社会关注,遵义县引导农民把眼光放在生态农业产业上,吃起了“生态饭”。
稻鱼(蟹)共生种生态大米、养生态鱼(蟹)是遵义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地处龙坑镇的贵州遵义君林海产品淡水养殖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公司流转土地150亩建生态产业基地,其中稻鱼、稻蟹共生80亩,池塘养殖鱼、蟹50亩,种植紫薯20亩(紫薯主要用于提供蟹后期的饵料),采用水稻—鱼—蟹共生,不施化肥、农药,鱼蟹粪便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营养,水稻又为鱼蟹提供腐叶及水生生物等食物。公司负责人说,今年实施的稻鱼(蟹)共生产业收益较好。生态鱼虾每亩产量69公斤,产值1380元;遵义红蟹每亩产量28公斤,产值4480元;生态大米每亩产量550公斤,产值15400元。
“现在的城里人喜欢无污染的食材,所以做产业要有卖点,必须走生态产业这条路。”喇叭镇龙堰村青年农民居玖刚说。
居玖刚于2013年底投资250万元创建居玖刚家庭农场,投资250万元在村里茶场流转土地600亩,种植高山葡萄和养殖肉鸡。在基地记者看见,居玖刚在基地建了1500平方米鸡舍、一个沼气池。他说,鸡粪进入沼气池,沼渣、沼液可以浇果树,不用化肥农药,一切生产过程均按无公害生产流程操作,生产出没有施用化肥、农药的生态葡萄。
由于葡萄苗生长期三年后才挂果,居玖刚采取以短养长种养模式,今年套种西瓜100亩,养殖肉鸡500羽。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种的西瓜、养的肉鸡销售后纯收入达30多万元。目前,农场常年带动8人就近就业,预计两年后就业人数可增加到20人,示范带动周边16户农民大面积种植高山葡萄。
据了解,遵义县今年出台了《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探索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广优良种养模式,在新民、茅栗、龙坑等镇实施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等示范基地600多亩,亩均增收达3000元。(樊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