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大产业 ——遵义县科技特派员罗勇创业故事

05.09.2014  12:51
      罗勇是遵义县苟江镇林业站一名普通职工,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商学院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工作之余,利用所学知识,刻苦钻研,并与遵义师范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总结出一套在贵州山区特别是石漠化地区发展脆红李栽培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兴办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脆红李栽培,短短数年时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广大石漠化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闯出一条新路。
        早在2001年,工作多年的他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丰富的林业专业知识,从事葡萄等经果林试验示范栽培,边学边干,2013年与遵义师范学院合作,寓学于研,学研用结合,凭着一腔热血,辛勤耕耘、执着追求,摸爬滚打总结出一套适合在贵州山区生存环境的果树新品——脆红李。其培植的脆红李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苗木成活率高,在乱石嶙峋、泥土瘠薄、长草难长树的荒山,严格按照种植技术规程管理,成活率可达100%;二是品味好,具有果大、汁多,皮脆、味甜、裂核等特点;三是耐存储、保质期长,冰箱存放保鲜期可达45天;四是采摘周期长,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管理可控制鲜果生长,采摘期从每年七月中旬到九月下旬,形成了早、中、晚、特晚熟品种;五是脆红李富含花青素,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长期食用可以预防和延缓心脑血管衰竭。
      2011年6月,罗勇看准机会,大力投资脆红李种植,在苟江镇桥村村成立了遵义县苟江镇勇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荒山荒地种植200多亩。2014年,栽种第三年挂果的脆红李有130余亩上市,亩产400公斤;栽种第四年挂果的脆红李有70余亩,亩产量1000公斤,合计总产量120余吨,总产值140万元。产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青睐,各地客商慕名前来,仅8月14日一天,就有80多辆小车的游客前来旅游品尝,每辆车的采购量都在百斤以上,每公斤售价达12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百万余元,亩产值过一万元,短短四年还清了全部贷款和多年投入,农民按合同也如期分到了收益。明年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15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1.8万元,实现荒山荒坡利用收益的最大化,成为石漠化地区荒山荒坡开发致富的又一条新路。


        种植技术的突破和巨大的的市场效应,让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纷纷前来要求引种和传授技术,作为县政协委员和科技特派员的他,毫不吝惜科技成果的转化,凡购买他嫁接好的种苗,一概包成活,并提供三年免费技术指导。在他的影响下,短短几年时间脆红李的种植尤如朝阳产业蓬勃发展,有的也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如苟江镇白岩村上洋合组赵永茂2007年底种植3亩,2012年至2014年每亩年收益都达2万元。目前种植上百亩的乡镇有山盆、南白、虾子、松林、尚嵇;50亩以上的乡镇有西坪、新民、马蹄等,全县种植面积达2500亩,并幅射到周边凤冈、余庆、赤水、习水、仁怀、贵阳、从江等地,每年前来基地参观学习人数达500人次以上,同时到县内外农民的种植点上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40次,接待电话咨询2000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人和星火带头人。脆红李种植基地在生产过程中还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每年工人工资达20多万元,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间接的也促进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推广。
      谈起今后的打算,罗勇充满自信的说“未来五年,种植面积争取扩大到1万亩,依拓黔渝高铁苟江车站,将产品销往省外,结合遵义红色旅游,建设冷库,将产品精包装,打造“红色”产品,走向超市,占领水果高端市场,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又一道美食产品”。
      罗勇这种不倔不挠,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事迹三次在遵义市电视台《直播遵义》栏目报道、遵义晚报以《苟江镇的脆红李熟了》也作了专题报道。如今,他与遵义师范学院合作的三项科研成果被省级相关部门立项实施。像罗勇这样靠联营、自营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发打造出的蔬菜、水果、烤烟、粮食、家禽、生猪、肉牛、花卉、苗木、水产种养殖大户在遵义县星罗棋布,2013年达6650户,从业人员2万多,共同支撑起遵义县现代农业的蓝天,他们在体验艰苦创业,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在引领更多农民返乡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中功不可没,更多的是对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激发更多有志有为人才创业、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区域化、专业化、缩小城乡差异、消灭城乡二元经济、现实国富民强、全民进小康具有引领、示范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