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贵阳隆重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其中由遵义市林科所主持完成的“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有效控制技术研究”荣获2014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头号森林病害,其病原物松材线虫及其传媒昆虫松褐天牛均为国际检疫对象。自1982年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在我国各省松林分布区广泛蔓延。我省于2003年发生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的迅速扩散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自然条件下,松材线虫病必须依靠传媒昆虫进行传播,鞘翅目昆虫松褐天牛是其最主要的传媒昆虫,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松褐天牛来防治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除成虫以外的其他虫态均在树皮下或树干内隐蔽生活,很难被发现,也极难防治,之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针对这一状况,遵义市林科所经过10余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一套方法,通过减少松褐天牛种群数量,降低松褐天牛危害,达到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途径,近而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
2006年和2009年,遵义市林科所分别在遵义市科技局和贵州省科技厅申请立项开展关于松材线虫病的系统研究。首次开展了对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研究,寻找自然状态下松褐天牛的优势天敌,研究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重点解决优势天敌——花绒寄甲的人工繁殖技术问题,将天敌昆虫在松材线虫病疫区推广应用。该研究形成以下成果:一是系统研究了贵州省松褐天牛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筛选出一种寄生性强、控害效能高的优势天敌昆虫——花斑花绒寄甲;二是解决了松褐天牛优势天敌花斑花绒寄甲室内规模化人工繁育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成虫饲养与人工饲料的配制,各时期所需最适繁育温度、湿度的探索,幼虫替代寄主的选择等;三是解决了花绒寄甲人工饲养过程中成虫产卵量的提高和卵卡储存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鞘翅目天敌昆虫规模化人工繁育;四是明确了在松褐天牛发育不同时期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以及同一时期释放不同数量的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后的天敌寄生率,总结分析了林间释放花绒寄甲的最佳时期和最佳释放数量,并在生产应用中得以检验;五是系统研究了其他物理的和化学的防治方法对松褐天牛的控制效果,总结出一整套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提供技术支撑。
花绒寄甲属鞘翅目寄生性天敌昆虫,鞘翅目昆虫的人工繁育一直以来都是昆虫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该研究实现了鞘翅目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的人工繁育,并使之得以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为今后鞘翅目其他昆虫的繁殖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该成果系统完备、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经专家评审,花绒寄甲的人工规模化繁殖和应用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完成上述研究的同时,该研究项目实施期间,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天敌繁育实验室,繁育出的天敌昆虫——花绒寄甲在我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及我国其他松材线虫病疫区进行推广应用,推广面积52302亩。在松材线虫病重灾区释放花绒寄甲,此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和蛹的寄生率可达90%以上,控害效果明显。研究中共发表科技论文18篇,申请专利11项(已授权3项),并编制了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规程,累计培养4名高级人才,培训技术骨干2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