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视察上海: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23.08.2014  00:22

  1920年9月6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即邓小平)和82名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川东子弟,沿着出川的水道乘船第一次来到上海。走出“壶中天地”,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十里洋场。虽然那一次仅是短暂停留,他对这座城市命运的关注却从此开始。

  从黄浦江畔登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到率军南下将胜利的旗帜插遍浦江两岸;从新中国的早期建设到金山、宝钢的崛起;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到浦东开发建设。邓小平与这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

  迎战信息时代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中福会少年宫13楼的走廊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张1984年的彩色照片——身着红格子棉袄的女孩丛霖和蓝色运动上衣的男孩李劲端坐在两台电脑前,邓小平爷爷站在李劲身后,双手后背,身体微倾,目光中饱含欣慰和慈祥。而在画面最右,一位老师正躬身探头关注着两个孩子。他叫王颂赞,中福会少年宫的特级教师,也是这场表演秀的设计者。

  “很多媒体报道都写‘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是误读!”见到本报记者,今年63岁的王颂赞快人快语、开门见山,他从手边拿起一张白纸,一笔一划地写下“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几个正楷字。小平同志当年的教诲,他没齿难忘。

  那是1984年2月16日,正值元宵佳节,33岁的王颂赞一早就带着两个在首届少年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当时接到的命令就是去做个表演,说有一位首长要来,但是究竟是谁,什么时候来,我们都不知道。

  上午10时刚过,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的展厅大门传来了沸腾的人声,有人在喊“邓小平来了,邓小平来了”。由于展台位于展厅回旋走廊的尾端,也就是入口隔壁,王颂赞几乎是最早得到消息的人。激动之余,他不忘和孩子们商量着要如何向邓爷爷问好。“今天是元宵节,你们就说‘给爷爷拜个晚年,祝爷爷身体健康’。

  没过多久,邓爷爷就来到了他们的展台前。敬礼,问好,坐定,按照计划,丛霖先用单板微型计算机做了团体操队形变换表演。接着,李劲操作一台连接了14英寸彩色电视机显示屏的苹果电脑。屏幕先是打出“热烈欢迎”的中英文字样;很快,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闪着大眼睛,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歌声刚结束,一枚镌刻着“中国制造”的巨大火箭,呼啸着升空,屏幕上打出几个大字:“中国,飞向宇宙!

  整个表演一气呵成,“有人给邓小平递了张椅子,让他坐下,他马上挥挥手,坚持要站着看完。他兴致很高,也不想打断孩子的表演。”王颂赞回忆道,设计的3分钟表演结束,见邓小平没有离开的意思,李劲又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和电脑下了一盘黑白棋。电脑赢了,小平笑了,他满意地点点头,亲切地和两个孩子握手,问了他们的名字年龄,摸了摸李劲的头,然后转过身,对大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他说得很响亮,但是因为说得是四川话,所以是抓起还是做起,我们也不确定。在场的报社记者都录下来了,录音送到中央办公厅,第二天下发的文字材料里写的是‘做起’。

  那一年,计算机课程首次进入上海的高中课堂,翌年成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如今,上海的中小学校校都有电脑房,由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设备、机器人实验室构筑的“数字校园”正越来越多地在申城崛起。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的计算机教育紧跟着国际发展的潮流,慕课、翻转教室,我们都没有落下。”王颂赞说根据习总书记的指示,下一步,上海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想完成这一目标,少年儿童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不能松懈。“下一个目标是让移动互联更有个性化,通过教育诊断,为更多的学生定制教学内容,真正地实现无墙教室。

  参观上海大众 “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

  1991年2月6日上午9时30分,一辆面包车在地处安亭的上海大众桑塔纳总装车间门口悄然停下,打开车门,下车的正是邓小平。“他老人家看上去很慈祥,也很精神。”时隔20年,时任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总裁的陆吉安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场景。让他尤为难忘的是小平同志的两次沉默和两次发声。

  第一次,是在桑塔纳轿车总装车间,上海大众总经理方宏用无不骄傲的口吻向小平同志介绍:“桑塔纳轿车的年生产能力达到6万辆。”邓小平一直没有开口。走过流水线,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看你们的车间很空,生产线布置得很稀,我到有些国家去参观,人家的生产线很密,说明你们还有潜力。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

  第二次,是在发动机装配车间,得知受限于铸铁技术,发动机缸体国产化有困难,小平沉默良久。看着塑料纸封装的进口缸体,他转向了身边的陆吉安:“有人跟我说,在铸铁中加一点稀土,可以大大改善铸铁的机械性能。你们考虑一下,在发动机缸体国产化的过程中,能否试一试。

  高瞻远瞩、掷地有声、明见万里、睹始知终,陆吉安对这位领导人的崇拜溢于言表。“那时候还觉得这么一个车间,每年生产五六万辆轿车就已经够紧张的了,怎么可能生产100万辆汽车呢?

  拍板搞中外合资,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入新时代的正是邓小平。1978年11月9日,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同志请示时任国家副主席的邓小平,轿车项目是否能中外合资经营。邓小平说:“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嘛。”不久,上海成立项目组,展开了与德国大众长达6年的桑塔纳项目谈判。1985年3月,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有限公司宣布诞生。转眼又是6年,这一次来上海,邓小平就是要亲自看一看桑塔纳轿车的发展如何,国产率达到多少了。

  那次本来只安排了30分钟参观时间,小平却待了将近一个小时。听说国产化率已经从起初的2.7%提高到60%,部分零部件已经达到德国标准,小平连声说“好,好”。“他说,如果不是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各个领域,不只是这个行业。他还说,你们还要抓紧创新,搞新产品,变换车型。”陆吉安知道,这是小平同志的殷殷期望,更是他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后来才意识到,说100万辆他老人家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中国市场需要汽车,汽车市场大得很;也告诉我们现代化汽车企业如果年产量不到100万辆,在国际上就成不了气候,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竞争力也上不去。

  10时23分,邓小平挥手离开了上海大众,但他身后的上海汽车工业发展之车却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年产100万辆目标在2005年业已实现,去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到510.6万辆,同比增长13.7%,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并以920.2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第十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85位,比上一年上升了18位。

  启动浦东开发 “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

  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那年初次在上海与邓小平见面的情景,时任中共上海市常委、组织部部长的赵启正记忆犹深:“见到我们他说你们都很年轻,你们不要怕没有经验,努力实践几年就会有经验了,就会把工作做好。

  赵启正现在几乎难以想象没开发前浦东的破败模样。“几乎没一个能看上眼的建筑,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有条路叫烂泥渡路,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家里家外积水积到膝盖。”邓小平一直在关注着浦东的发展,好几次跟赵启正强调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1991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上海新锦江饭店41层的旋转餐厅。赵启正至今记得邓小平的那句感慨,“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3年12月13日,一个细雨蒙蒙的冬日,89岁的邓小平冒雨登上了杨浦大桥。根据指示,原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安德作为后勤保障人员,坐在邓小平后面的车上。“那天天很冷,下着雨,邓小平还是坚持下了车,我们就留在车上待命。”王安德后来才知道,邓小平下车后就是吟了那句:“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女儿问他何以诗兴大发,他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

  24年过去了,浦东新区从一片陋舍农田,发展成海外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热土,近万家合资企业在这里接连诞生,“东方明珠”等一批批现代化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个新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正在悄然形成。

  1990年,作为浦东新区前身的浦东地区全年GDP为60多亿元,而今年,仅一季度,浦东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去年正式挂牌,浦东开发开放又启新征程。

  “开发浦东是个时代的选择。”赵启正说,继国内抢购风波和西方国家制裁浪潮之后,1990年,改革开放走到十字路口,放慢速度求稳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邓小平此时却提出要启动浦东的开发开放。“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

  赵启正说,浦东是一所超级大学,而邓小平就是学校的开创者。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浦东的今天。(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