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夜间工作者调查:76%受访者对未来充满希望

29.07.2014  08:37

虽然收入不高,但环卫工人很满意自己的工作

在郑州,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我们行色匆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在这个城市的夜晚,还有一些他或她,坚守夜间岗位,在郑州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7月8日~22日,郑州晚报记者跟随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30名成员一起,通过《黑夜中的行者》调查活动,近距离接触了不同行业的夜间工作者,触摸他们的精神世界。 郑州晚报记者 张竞昳 实习生 尹洁 通讯员 张赫威 王彦雅/文 王剑、段言成 供图

你会问我幸福吗?我挺幸福

郑州零点后,棉纺路附近,一盏盏的路灯、街灯,在夜色中显得愈发亮堂。喧闹的小吃街尽头,停着七八辆等客的出租车。司机们或向外张望,或闭目养神,或拨弄手机。

的哥不愿透露姓名,他称自己是大叔,今年35岁,上有老下有小,“晚上上班,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很少。再干两年,以后肯定要换工作。

大叔说,他遇到过不少怪人,不认识路瞎指挥的、不按道理乱讲价的,还有喝醉了耍酒疯的……

遇到这些人,也只能宽容对待。”大叔笑了,跟我调侃了一句:“接下来,你会不会问我‘你幸福吗?’我感觉自己还是挺幸福的。

打开电台,里面正在唱着一首歌,蔡琴的《你的眼神》,磁性低沉的嗓音似乎很适合这个夜晚。大叔说,漫漫长夜,陪伴他们的,除了这一拨又一拨的客人,就只剩下广播和音乐了。

很庆幸的是,现在有很多人支持我

温柔的灯光,轻柔的音乐,在这样一个优雅的环境里,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大概每个人都会感到温暖和舒适吧。郑州首家“24小时营业”书店——书是生活,周五、周六24小时不打烊。

刚开始时,晚上只有两三名读者慕名而来,读到清晨走了,特别美好。”店长秦博在回忆时十分感慨。

秦博说,从2008年的惨淡经营、步履维艰,到现在步入正轨,经营这个书店,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很庆幸的是,现在有很多人支持我。

在秦博看来,24小时营业不仅是他的梦想,还承载了很多人的希望,“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其中。”“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这是三联韬奋书店宣传册上的一句标语,秦博说,他特别喜欢这句话。

每天晚上,在城市街头奔波,风雨无阻

酒吧,散落于郑州的各个角落,成为夜晚许多都市男女热衷于栖身的场所。

3年了,20多岁的小兵一直在众多大大小小的酒吧中穿梭,过着他的赶场生活。

天黑我就开工了,每天晚上,我都会骑着电动车在街头奔波赶场,风雨无阻。”小兵说,他最忙的时候,一晚上能跑4个场。

偶尔有客人兴致高,小兵唱完歌还要陪着喝酒。“熬夜、赶场、喝酒,是每天必做的事。时间长了,感觉整个人都在堕落。”一般情况下,小兵每天的生活会在凌晨两点结束,一晚上能挣几百元。

我想过规律的生活。”小兵说,音乐是他的梦想,他要换一种方式追求梦想。

如今的小兵,正在联系几个做歌手的小伙伴,着手准备他们的第一张专辑,“音乐,是我们共同的爱人,希望我们的歌声可以被更多的人喜欢、认可。

再累,都要坚持着,是不?

凌晨4点,建设路上,路灯将一位环卫工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7月中下旬的郑州,天气闷热,即使是凌晨,环卫工大姐脸上已是汗如雨下,一件薄薄的短袖就湿透了。

每一天,在我们沉溺于美梦的时候,环卫工人们就已开始工作,一般情况下,他们会从凌晨4点干到晚上7点。

早晨集中打扫,活干完了,天就亮了,接下来一天里,还要清理垃圾桶。”环卫工大姐说,下班后,她也没有休闲活动,就是回家休息,然后就又该进入下一天的工作了。

长时间工作,工资却很低。不过大姐说,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大姐说,她和丈夫都是从农村来的,因为不想拖累孩子,就找了份工作维持生计,因为年龄和学历的限制,只能干体力活。“再累,都要坚持着,是不?”大姐用手背抹了抹脸上的汗水,笑容很灿烂。

■ 记者手记

他们

乐观向上地生活着

7月8日~22日,郑州轻工业学院调查小组的3名成员,先后对130名夜间工作者展开问卷调查,问题涉及收入、住房、交际面、休闲方式,以及情感、健康状况等。

调查显示,这群夜间工作者中,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下,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环卫工人租着住宿条件极其简陋的房屋。由于白天休息、夜晚工作,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接触其他领域的朋友。空闲时间里睡觉休息是他们最常有的休闲方式。

对于夜间工作者的特殊工作时间,他们的家人又是怎么看待的呢?调查显示,虽然夜间工作者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但是家人对他们的工作都挺理解,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的身体。夜间工作让24小时营业店和部分医护人员的饮食规律打破;长期夜间驾车的的哥们颈椎腰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不过,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环卫工大妈还是骄傲地向别人介绍着自己的工作:“脏我一个人,干净整座城。”更有7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未来抱有希望,他们坚信,奋斗就有回报,就像24小时书店的店长一样,依然坚守,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播、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小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