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部分公共阅读场所探微 流动的读书风景
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书店里的自由阅读区,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书吧充满人文气息。
图书馆小站,让阅读随处可在。
暑假中,贵阳市图书馆举办“图书跳蚤市场”,吸引了不少的小朋友。
第24届书博会即将在贵阳拉开大幕,全国出版物云集的盛况非常令人期待,喜欢阅读的贵阳市民在这场文化盛宴中,将感受到浓郁的、不一样的阅读学习氛围!
事实上,贵阳市民爱好阅读的习惯早已形成,这和遍布在城市角落的读书场所密不可分,无论走进图书馆、书店、还是逛商场中,大家随时都可以拿起一本书阅读起来,阅读已成了大家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近日,记者探微部分公共阅读场所,深深感受到大家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阅读风气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付出!
“放松心情,尽情阅读!”
场所:书店
关键词:体验
“放松心情,尽情阅读!”
近日,记者走进贵阳最大的图书卖场——贵州新华书城,这里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经营图书品种16万个,是全省营业面积最大、图书品种最多、购书环境最优的大型图书文化中心。
在三楼的自由阅读区域内,10岁的小朋友熊晔和妈妈各自阅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假了,经常选读知识性强的图书。”熊晔说。妈妈正在看冰心的作品,她说,空调开放,舒适的长椅,在轻松平缓的轻音乐中,放松心情,尽情地阅读,这里是她和孩子每周必来的读书场所。
“自由阅读、免费阅读。”业务主任史彦龙介绍说,这是书店卖场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自由阅读区域可同时容纳70位读者,在店里任何地方选读的书籍,都可以带到这里阅读。
而近60平方米书吧除了设置了舒适的桌椅外,还有奶茶、咖啡供应等,图书栏里摆放着最热门的图书,顾客免费自由阅读。还有在每个楼层靠窗子、电梯口等处,都设有读书专座。
“每天平均进店500个客人中,有一半是来阅读的。”史主任说,据统计数据显示,寒暑假这个比例还要翻倍,早晨以在云岩广场锻炼的老人进店读书的居多,下午以学生为主,双休日则是爱充电的上班族。
“我们书店,不仅致力于全国各类优秀图书的售卖,也极力弘扬本土文化。”记者看到,在一楼的大厅电梯两边设置的黔版图书专柜,占据着店堂里的最佳位置,摆放着贵州本土各类优秀及经典图书。“这是大家认识贵州的一个窗口,增加本土人士的文化自信,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他说。
针对书博会的召开,“这是展示贵州书城的良好机会。”史主任说,从年初开始参加书博会的筹划工作,上半年,书城里已举办了40多项读书活动、图书推荐、折扣销售等。承办的“书博大篷车·多彩贵州行”已开进了遵义、安顺、凯里分会场,为当地民众送去近万本的书籍。
从全省抽调的30名业务精英,正在接受服务礼仪、业务的专门培训,她们将在5号厅9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更好地服务民众,届时那里将陈列图书15000种,7万余册。此外,会展现场、书城里,还有著名作家叶辛签售新作《问世间情》、清史专家阎崇年《清朝开国史》全天签售等活动,“广大的读者,去感受难得的文化盛会吧!”史主任发出了书博会的邀请。
“这里,让我蹭书长大!”
“西西弗书店成立之初,就是几个爱阅读的年轻人,为了把自己喜爱的书分享给大家。”现为贵州西西弗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杨玲,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93年书店在遵义创立,店中开设了读者免费自由阅读区,这样的做法当时在全国开了先河,在百姓中引起不小的反响,1997年书店进驻贵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25家连锁书店。
记者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附近的西西弗书店里,在墙面上看到这样温馨的句子:“背包太沉,存吧;站着太累,坐吧;买了太贵,抄吧;您有意见,提吧。”木质的书架,别致的摆设,柔和的灯光,各种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读者或席地而坐、或站,在静谧的书香氛围内,只听到翻书的声音。
“积极引领城市阅读风向,让阅读在不知不觉间渗入人心。”杨总这样诠释书店的经营理念,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克服功利主义的阅读,多一点无目的、休闲的阅读,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在三楼的阅读区,一位戴着深度眼镜的老人家,引起记者的好奇,从2点钟进店到3点半钟,他一直坐在一张太师椅上,认真阅读着一本书。“我是常客,以读为主,三五天来一次,每次要待3到5个小时。”这位名叫胡滋夏的老人,家住莲花坡,今年70岁的他,从小受家庭的影响爱读书。他说,年轻时错过了读书的好时光,退休以后,西西弗书店成全了他有滋有味的读书生活,这里不但方便阅读,还帮读者过滤了“垃圾书”,留下值得阅读的精品书、好书。他极力推荐着手中的《浮华如盐》,讲述四川盐业历史,值得一看。
“这么多年,市民留下很多感人至深的话语。”杨总展示着读者留言簿说,激励着大家做好实体书店。
“感谢,这里让我蹭书长大!”一位在天津读研的学生说。
“书店犹如我的初恋,读书在这里,约会在这里,如今带着孩子继续来读书!”一位做了爸爸的读者这样写道。
“好书好音乐,如饮一杯苦咖啡,真像是品味人生,西西弗,我心静养的海港,在这多一点,我能呼吸到书的香气,沁人肺腑,多妙,好美,希望好时光能常有。”一个即将离开贵阳的书友留言说。
……
“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杨总说,书店曾邀请白岩松、林清玄、刘墉、李承鹏、胡因梦、方文山、杨澜等莅临书店,郭敬明签售新书时,市民的长队已排到了师大附中门口,让读者实现了和作者、文化名人“零距离”交流。
“在今年的书博会上,西西弗依然秉承着‘以读者为中心’。”杨总最后说,除了在展览会五号馆设了展示中心,现场将举办“阅读推广论坛”、“史学家阎崇年讲座”、“书友沙龙”,书店内同时进行“韩寒ONE团队现场签售会”、“安意如书友沙龙”、图书折扣等活动。
一生的阅读习惯从孩童开始
场所:图书馆
关键词:引导
一生的阅读习惯从孩童开始
“2014年省图书馆暑期未成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我和省图有个约会’已启动。期间,将举办棋王擂台赛、绘画、绘本创作大赛、书法比赛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在畅游书海的同时,丰富暑期生活,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近日,贵州省图书馆少儿部主任周媛就如何让孩子走进图书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周媛说,图书馆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打造未成年人参与公益文化活动的兴趣。“我们开展的活动,有些从表面上看和阅读没关系。但孩子们来了以后,经过耳濡目染,都会爱上看书。”在这样的氛围下,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多。
今年5月25日,省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启动仪式上,由五十名孩子一起集体DIY制作完成了长1.2M、宽1.5M的特大绘本书。孩子们自己就是图书的小编辑。周媛说,绘本既有图画又有文字,这样的形式最为孩子们所喜爱和接受。
2014年第一季度,省图书馆的重头戏之一——每周六下午两点所开展的布客(book音译,“布”有传播的意思,“客”是指群体)绘本故事会活动,共有14位志愿者为小朋友们带来了9场精彩纷呈的绘本故事,共介绍经典绘本故事16本。少儿部阅览室的谢妈妈告诉记者,每次绘本故事会,少儿部座无虚席。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感觉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谢妈妈说,每周双休日都会抽空带孩子来省图书馆。“今天下午,少儿部有场电影放映,是经典影片《音乐之声》。孩子太小,我没带他参加。不过,上次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发给我们一些小植物来种,就很适合我的孩子。”谢妈妈被这里的气氛所感染,因此坚持带孩子过来。
不仅如此,少儿部也极力关注特殊人群。今年4月2日,省图书馆举办了自闭症儿童画展,呼吁公众关爱自闭症儿童。在省图书馆里,爱心家园的孩子们,创作了素描、水彩、蜡笔等各类儿童画约90幅,吸引了很多读者观看。“图书馆是个没有门槛的地方,它的服务也是平等的。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开拓孩子的视野,也让他们意识到,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周媛说。
让民众回归图书馆
“吸引市民再次走进图书馆。”贵阳市图书馆郭馆长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图书馆近几年积极开展的工作。他介绍,贵阳乃至全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图书馆的民众,呈井喷式,那时办一个借书证是需要“找关系”的,90年代趋于平稳,平均全年到市图书馆的人数可达38万人。随着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到新世纪之初,步入图书馆的市民已不足20万。
记者在市图书馆大门看到,“免费借阅、24小时服务、电子阅读”的明显提示语,告知大众在这里可以享受到的阅读服务。
“针对孩子、老人、上班族三个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吸引方法,引领大家喜欢、回归图书馆,由此爱上阅读。”郭馆长介绍说,今年暑期除了传统的阅读,针对少年儿童的活动,多达10项。
在一楼的回廊上,“图书跳蚤市场”活动正在进行中,几十位小朋友的书摊一字排开,吆喝着自己的藏书,7岁的梁峻衔把当天带来的10本书,已卖出去了四本,他还“买一送二”即买书送小玩具、零食,吸引大家。“这样有趣的活动,锻炼了孩子,他还准备拿卖书的钱,去淘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奶奶说。
“多样的活动,吸引小朋友来到图书馆,走进阅览室,哪怕每次读一本好书,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很大的。”郭馆长说,除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馆里还配备了电子借阅机、数字体验区、自主借阅系统等现代化手段,让小朋友体验高科技的读书乐趣。
老年人永远是到图书馆阅读的主力军,“老年读者电脑培训”、“市民文化讲坛”、“老年读者座谈会”“贵阳老故事座谈会”等活动,让这里成为老人们的家,享受着快乐的夕阳读书生活。
上班族是阅读者流失最大的群体,郭馆长分析说,除了上班忙没时间等原因,但被动的服务形式影响着大家走进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已拥有藏书量超过了百万册,读者随时可点击免费阅读;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的建立,让读者随时掌握图书动态;24小时街区图书馆已在观山湖区设置了三座,社区居民只需在自助图书馆上办理借书卡后,就可以刷卡借书;还有电话借书等服务,打破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时空和距离,让借阅图书随时在身边。
“高兴的是,读者已开始回归,去年入馆人数已有25万。”郭馆长说,今年在书博会的影响下,上半年来到图书馆读书的市民,明显增加。
流动的读书风景
场所:图书馆小站
关键词:便民
流动的读书风景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个时候的阳明祠,游人稀疏,透着古朴典雅的美。信步而至翰林茶院内的图书馆小站,兴致刚好,于是驻足停留片刻,翻阅《王阳明全集》中的一两页。“这一趟总算没有白来!”外地游客陈璇(化名)这样感叹道。
陈璇是一名大学中文系教师,平时就很爱看书。这次学校组织来贵阳学习,她专程到阳明祠参观,恰逢图书馆小站开放。“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好书让人免费翻阅,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了。”陈璇高兴地说。
7月24日,贵阳市云岩区阳明祠、南国花锦等10个图书馆小站建成启用。据悉,今年,贵阳市将在云岩、南明两区分别打造10个“图书馆小站”,目前每个图书馆配书为1750册。“图书馆小站”有设在社区服务中心,也有设置在人流密度较大的酒店、书吧、大型餐饮场所等地的。“图书馆小站”,使百姓能就近便捷地获得阅读服务。
同时,省、市图书馆每年将各提供3000册次以上的图书,流动配送于各图书馆小站。图书馆小站还将不定期举办图书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班,面向社区群众组建读书爱好者沙龙、亲子阅读分享活动等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
城市里的人文气息
场所:书吧
关键词:小资
城市里的人文气息
7月27日下午4、5点钟,在小十字悦读时光咖啡馆里,零零散散坐着些80后、90后,或埋头看书、或在玩手机,看不到围成一堆、大声喧哗的人。
“逛街累了,有个地方能够坐下来,小憩片刻。点一杯饮品,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花两个小时去认真地阅读。这种状态让我觉得很享受。”80后上班族陶宇,坐在悦读时光的一个角落里,桌上摆着《发条橙》、《蒂凡尼的早餐》和《杜鲁门传》。
每到周末,陶宇有空就会过来坐坐,看看书。有时候也会去对面的影城看电影。来过好几次之后,陶宇发现,这里的书,看得出来是经营者精心挑选的。小说也好,严肃的传记作品也好,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不是找一些畅销类的书籍来填充。
“你到这里,只要一杯水,也能够坐上一天。”陶宇说,书吧让上班族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放松下来,品读书籍的同时,品味城市的人文气息。
■连线专家
愈加开放的阅读场所 互为补充的阅读方式
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梅:
愈加开放的阅读场所 互为补充的阅读方式
“图书馆、书店、书吧的定位不一样。图书馆是纯公益性质的文化场所,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保存历史文献。书店、书吧以盈利为目的,新书上架更快,看书之人更加愿意去书店看书、选书、购书。”7月27日,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梅就贵阳公共阅读场所的阅读和服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几乎是无孔不入。尽管刘梅说,“真正的阅读仍然是纸质书的阅读”。然而,图书馆也好,书店也好,顺应时势的改革早已悄然发生。刘梅就是一个乐观的改革派,她认为,给读者提供更加多元且人性化的服务,图书馆和书店也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分到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
我省图书馆的改革,可以追溯到2009年,“贵州数字图书馆”开通运行。“这是省图书馆打造复合型图书馆的一大举措。”复合型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载体、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设施、服务产品等都是复合的,即传统与现代并存,从而把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结合起来。据统计,“贵州数字图书馆”目前注册用户逾100万,每月平均访问量150多万人次。“数字图书馆中,仅书籍就有290万种,几乎涵盖了建国以来的所有书籍。”刘梅说。
复合型的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仅仅为到馆读者服务的方式,大大扩充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凡应用了数字阅读平台的人,图书馆都在为其服务。
“这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一大优势。书店、书吧舒适、放松的阅读环境,则是图书馆目前所不具备的。”刘梅说,书店、书吧也应该放开思路,借鉴图书馆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性活动,旨在吸引更多的读者。“读者的到场,甚至不是来读书或买书。但身处书香当中,人又怎会不被感染?”刘梅说。
本报记者 刘辉 杨禹璋 实习生 王勇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