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 让富民有底气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握着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的手说:“要将都匀毛尖打出去。”统计显示,打出去的都匀毛尖让山里的茶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理念,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以都匀毛尖为主打品牌的绿色茶产业,成效显著。
目前,黔南州都匀毛尖种植面积151.5万亩,茶叶总产量1.4万吨,产值31.68亿元、综合产值40亿元。都匀毛尖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23.54亿元,位列全国第十二位。全州涉茶企业(合作社)发展至1300家,茶农人均茶青年收入3160元,占全州农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推进产业化发展,政策是后盾。都匀毛尖茶产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撑。2014年5月17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颁布,2014年7月1日施行。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实施方案、“十三五”规划等也相继出台。
加强规模化发展,土地是前提。黔南州林业部门提出,将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茶叶的土地,特别是大于25°的连片坡耕地退耕优先规划为“茶园”用地,凡用熟土或荒山新建茶园的,每亩补助700元,将茶叶种植区域从传统的旱田熟土向荒山荒坡转变。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的支部书记张光辉,带领全村346户农户扩大茶园面积0.6万亩,2016年上半年全村茶叶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在实施退耕造林工程中,黔南州完成退耕还茶9.55万亩,其中产茶重点县(市)——都匀市完成6.44万亩,占67%。
加速产业化发展,资金是保障。黔南州林业部门根据全州实际情况提出,“5个产茶重点县(市)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元,其他一般产茶县(市)安排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作为都匀毛尖发展资金,并建立林业、农业等项目捆绑投入机制,在茶园基地建设上按照每亩1100元进行补助,支持茶产业发展”。2015年至今,全州累计整合资金3.92亿元用于茶产业发展。为进一步优化茶叶种植中涉及的林地流转和林权办理等服务流程,林业部门简化办证手续、减免相关费用,并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林业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目前,全州已办理林权登记茶园14.54万亩,都匀、独山、瓮安、三都等县(市)均利用林权进行了抵押融资贷款。
推动抱团式发展,增收是目的。黔南州林业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光靠林、农两家埋头苦干很难有作为,关键是如何让茶农得到更多实惠。黔南州通过将林业、农业等招商引资项目组合,在云雾山现代茶产业园区陆续引进贵州合生花木、葡萄园、牡丹花园、银杏园等,与贡茶生态园、长香溢、食用菌等项目捆绑。目前,该园区已入驻企业46家、农民合作社22家,从业农民达1.66万人,园区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30元。黔南州从生态茶产业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出发,通过整合包括林业在内的交通、财政、发改、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6800万元,对都匀毛尖镇、贵定云雾茶山公路沿线农民新村及周边环境进行风貌整治,推出荔波大、小七孔到都匀螺丝壳茶山一日游,贵定云雾茶山一日游等3条生态旅游线路,已成功接待国内外游客94.97万人次,同比增长46.04%,旅游总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49.78%,茶农人均增收4000余元。
黔南州林业部门还积极开展野生茶树资源调研,推动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共收集到254份样株,划定了部分县(市)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在林业部门的建议指导下,茶农(商)以茶园为依托,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立体联动发展林下种养。如在都匀市红敏茶园套种的金钗石斛,热销广州等地,年收益增加10多万元;在平塘县大塘镇种茶大户黄元锋的示范基地,茶下养殖不仅每亩节约除草成本300-500元,而且出栏生态禽蛋还能亩增效益400元以上,综合亩增效益700元以上。
都匀毛尖,不仅鼓起了茶农的钱袋子,解决了群众的眼前困难,又通过产业链的延长,林农靠好山、用好山,让林业产业真正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