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铜仁展现无限魅力 守住好生态过上好日子

08.09.2016  22:04

这些年树种起来,村里的风景美了,乌江水更清了,石漠化也得到有效遏制。”对生态的改善,地处乌江边上的沿河自治县板场镇大松村村支书曾昭清深有感触。

以前村里放眼望去,全是荒坡。”曾昭清说,过去大松村因为滥砍乱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多年来,通过反复种植,加上保护得当,该村已种植松树和柏树1200亩。如今的大松村,处处郁郁葱葱。

事实上,何止一个大松村,在铜仁一个又一个村庄得益于生态恢复而焕发生机。

黔东大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独好。

全市森林面积达156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53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92%,稳居全省第二位,这是“十二五”期间铜仁生态建设交出的完美答卷。

经过在印江、江口两县进行退耕还林试点后,2002年,铜仁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到201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达260多万亩,为铜仁新增森林覆盖率近9个百分点。到2015年,国家累计在铜仁投资17亿元用于退耕还林,全市30万农户直接从中得到了实惠,直补政策深得人心。

在石漠化治理上,铜仁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并合理开发利用石漠化地区水资源,同时加快石漠化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通过从2008年到2015年的综合治理,铜仁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044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29条,石漠化面积由3219平方公里减少到207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18.17%减少到11.5%,减少了6.67%。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铜仁原来串灌、满灌现象,提高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使田间小气候和项目区水环境相互融合,促进了项目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施绿色铜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铜仁还实施了通道绿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铜仁境内已开通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水系通道沿线的可绿化地段,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和花卉,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形式进行绿化美化,全市已完成通道绿化建设20万亩,初步实现了“一条道路、两边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

要恢复生态,为大地披上绿衣,保护是关键。

对此,铜仁组织开展了“雷霆行动”、“利剑行动”、“六个严禁”等一系列严打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各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资源安全和林区稳定。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先后编制《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4-2025)》和《铜仁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列出全市禁止开发区域38处。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2008年,碧江区和平乡和平村村民杨胜彬务工返乡后,惊讶于家乡生态环境改变的同时,决定留在家乡依托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产业。

2010年,在林业部门的帮助下,杨胜彬带领附近70多家农户,组建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在以前撂荒的坡耕地上种起了300亩油茶。如今,他的油茶基地已经发展到5000亩,带动农户300多户。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铜仁加快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整合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油茶、竹子、茶叶、核桃、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等生态富民产业,以及林药、林菌、林禽、林菜等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目前,全市建成生态茶园180万亩、油茶产业基地79.10万亩、竹产业基地53.38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1万余亩,发展林下经济19.42万亩。引进和培育林业经营主体400多家,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3个。全市林业年总产值达50.11亿元。

十三五”期间,铜仁将立足铜仁生态优势,抢抓中央、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林业投资30亿元以上,力争完成营造林371.94万亩以上,确保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