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银监局多举措助推农村金融服务上新台阶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三农”发展,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保障。贵州银监局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以“四项举措”为抓手,引导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迈上新台阶。
出台三项指导意见
强化政策引领作用
近年来,贵州银监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贵州实际,从增强大局意识、优化信贷结构、纵深推进改革、加强服务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十条指导意见,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先后出台的《关于农村地区银行业网点布局的指导意见》、《关于贵州省银行业加大金融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力度的指导意见》和采取准入倾斜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下沉县域及乡镇,丰富县域金融机构类型,同时引导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机构建设、网点布局和产品服务创新等形成针对性更强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贵州高效农业的实际需求。
构建可持续的
“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在贵州银监局的大力推动下,我省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稳步推进,构建可持续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可获取性。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已开业农商行13家,批筹12家;已开业村镇银行38家,批筹5家,通过组建农商行和村镇银行,有效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实力。
在发展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推动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强化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的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督促其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引导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参照“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模式,构建起“三农金融分部”治理机制、组织架构以及“六个单独”运营机制。引导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立足服务农村和社区的零售银行定位,积极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鼓励其他大中型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县域涉农业务。
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贵州银监局不断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强化涉农贷款风险监测,密切跟踪和及时掌握涉农信贷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涉农信贷风险防控机制,规范涉农业务管理,结合当地实际注重风险预判。同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涉农贷款分类的准确性,认真执行贷款“三查”制度,确保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
涉农信贷投入总量进一步加大
在贵州银监局大力推动下,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获得“四大成效”,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更上新台阶。
截至一季度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102.04亿元,较年初增加295.43亿元,增长7.76%,增量高于去年同期96.06亿元,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03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涉农信贷投入总量进一步加大。
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5个100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等,将网点增设到工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美丽乡村示范点,并在金融需求旺盛的行政村设立非标网点,让更多服务网点向乡镇延伸。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在村级地区设立简易便民服务网点和定时定点服务点3100个,有效提高村级地区的金融便利性;全省各类电子机具覆盖行政村10564个,电子机具覆盖行政村率达67.24%,其中,黔东南地区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随着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得到全力推进,农民诚信意识进一步提高。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已建档农户达747万户,建档面占总农户的95.8%;创建信用组51095个、信用村7557个、信用乡镇528个、信用县9个。
创新能力更强产品更丰富
我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除了为广大农户提供存贷款服务外,还不断拓宽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金融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如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工作,送金融知识下乡;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专属金融服务等。
针对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等开发出二十余种金融产品,我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开发出多个独具特色的“三农”产品,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契合度。国开行贵州省分行推出“开行小额农贷”,通过“四台一会”方式将开发性金融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优势结合,支持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普安联社的“烟农乐”小额信用贷款,针对当地从事烤烟种植且资信良好的烟农发放,有效支持当地烤烟业发展。
农民贷款难,难在担保难,难在信用风险大。我省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方式,多样化的担保模式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凤冈信用社开发出“三资转换”模式,利用农户的土地、茶叶等经营权,通过相关部门确权登记转化为有效的贷款担保。贵阳花溪建设村镇银行推出“银行-村委会-村辖企业-村民”为主体的四方合作模式,政银合作为农民解决融资难。
省农信社启动67项科技建设项目,加大科技中心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改造升级,成立统一的“96688”客户服务中心,有力保障农合机构各项金融惠农服务业务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