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合约”管出农村美 农民富

14.04.2015  18:56

     编者按: 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以“”为本,将“法治精神”和“本土资源”相结合,推行“以歌劝和、合约管理”的村民自治,顺民心,聚民意,振民志,促民乐。村“两委”在大力弘扬契约精神和“劝和”文化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依据《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走出一条“合约管理、村民自治、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农村建设与发展之路,形成了依法治村、合约治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建立铁皮石斛基地。

村民在学习“自治合约”。

    四月的杉乡锦屏,阳光初暖,草木新发,到处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走进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硬化水泥路由与高速匝道接口处延伸至寨子深处;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宛如忠诚的卫士,整齐排列在路的左右;苗圃基地里的苗木正盛放着春的新绿;休闲广场上,寨门、议事长廊、村务栏、观景台、绿化树、绿化地排列有致,各展风姿;一辆辆小轿车、面包车、农用车整齐地排列在停车场上;几十个钢架大棚镶嵌在田畴;炊烟、太阳能热水器、村村通“小天锅”点缀着黄墙黑瓦白屋檐的房屋,并伴着鸟儿啾啾的歌儿,让人误以为进入了桃花源。

    在苗圃基地旁边规划建设的新区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忙碌,三排八栋三间三层的别墅型欧式小洋楼初现雏形,投资300多万修建的敬老院正在进行孔桩施工等建设。

    “通水、通电、通路了,生产生活条件好了,村民更愿意搬出来住。”村主任龙本举说,这些新建的房屋是从老寨组搬出来的村民的,建房的工人是来自周边村寨的。现在的华寨村凭借着整洁的寨容寨貌、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劲的产业带动、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不断集聚人气。

    “今年,全州2015年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轮训班总共开班26期,就有8期在华寨村举办。”锦屏县委党建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华寨村已然成了贵州省富学乐美的排头兵之一,并获各级各部门多次表彰,黔东南州各县乡村考察学习的典型。

    然而,谁曾想,10年前的华寨,社会治安差,家庭内部及邻里之间时常发生口角之争,村内乱放牛马严重破坏庄稼,偷鸡摸狗之事时有发生。

    如何让全村人拧成一股绳,齐心聚力谋发展、争发展、共发展,成为当时村“两委”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定了通过“合约管理”引导村民积极参加村级事务的管理模式。

    2007年初,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村组干、县乡人大代表、党代表召开会议,对村规民约进行讨论,会议在讨论中采纳了部分群众提出的意见:“将村规民约中民众必须遵守的条约改为由村民自愿接受的合同式合约。

    经过五次修改和组织村民大会讨论,完善为涵盖公益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评比与奖励、监督执行和违约金管理7个方面8大条21款的《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经过家家户户签字和按手印后,将条款刻上石碑。

    “以歌劝和”是《村民合约》的重要内容,是华寨村处理家庭、邻里、夫妻矛盾关系的一种独有方式,具有地地道道的民俗气息。以村党支部书记龙运新为组长的12人劝和小组,在化解矛盾中以“家庭劝和”“计生劝和”“劝邻居街坊”“戒赌歌”等歌谣一次次地化解了邻里、夫妻之间争吵、打架等各种矛盾,并在矛盾户中挂上“家和万事兴”劝和匾牌,牌匾实行流动悬挂,直至有下一个矛盾户“接手”为止,如半年没有下家,就由村两委收回。

    2007年7月,华寨村二组的吴海鹏、龙菊艳夫妇因办理居民身份证费用引发争吵,丈夫当着妻子的面把100元钱撕烂,于是夫妻俩相互怄气,不给对方好脸色。劝和小组知道后,组织劝和成员,敲着“劝和鼓”,放着“劝和炮”,抬着“劝和牌匾”前往他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他俩教育开导, 在“劝合饭”上,劝和组唱着“劝和歌”,传递着“家以和为贵”家庭理念。吴海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当众向妻子道歉,夫妻相互碰杯重归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