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脱贫攻坚宣传进村入户
宣传志愿者范烈梅在作扶贫工作宣讲。(龙柳仙 摄)
群众认真听宣讲。(龙柳仙 摄)
宣讲志愿者进村寨。(龙柳仙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2日电 “脱贫不脱贫,主要看村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位乡亲朋友,脱贫攻坚不是靠等、靠要,要靠自己利用当地资源横下一条心来发展产业,勤劳致富……”近日,在贵州省锦屏县敦寨镇龙池村的操场上,县宣讲志愿者范烈梅正在给该村的数百名贫困群众作宣讲。
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后,锦屏县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战宣讲工作,通过精心组建宣讲队伍、丰富宣讲场所和宣讲方式等,着眼贫困地区、贫困村寨和贫困人口的需求,将国家脱贫攻坚政策、脱贫产业技能等送到贫困人群家门口,确保党中央的政策在基层得到传播,推进脱贫攻坚战顺利开展。
精心组建的宣讲队伍。中央扶贫工作的理论和政策如何才能走进村寨、农户中间?锦屏县结合县情实际和贫困人口的需求,在宣讲队伍上下功夫,精心选拔宣讲队伍。按照理论政策宣讲工作的要求,积极整合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讲队伍选拔和推荐。通过单位推荐、群众提名等程序,确定了20多名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懂少数民族语言的部门干部、村干、专业技术人员和脱贫致富先进户等组成的宣讲志愿者,形成具有权威性、群众性、技术性、威信可信的优秀宣讲队伍。宣讲队伍中最具亮点是脱贫致富先进户,他们利用自身的亲身经历讲述脱贫故事,更加贴近贫困群众的心理,从而更大能量的激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灵活多变的宣讲场所。锦屏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住户居住分散,贫困人口面积多,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根据这一实际,宣讲组按照群众所需和贫困地区的实际,创新宣讲场所和宣讲方式,尽可能为贫困群众服务。宣讲场所根据群众需要,以群众集中的村办公室、操场、农户院坝、田间地头等为主,以讲脱贫政策、培训生产发展技术、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等内容为主,用最贴近群众的语言去宣讲,范围覆盖全体贫困对象和贫困人群,使广大贫困人口全部受益。
丰富多样的宣讲内容。为提高宣讲内容的针对性,锦屏县通过深入贫困户走访调研,按照贫困户的所需所求,量体裁衣精心选定宣讲内容,确定出脱贫攻坚政策解析、产业脱贫技能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农产品电商之路等8大项20多个理论专题。这些经过实际调研得来的宣讲专题,极大奠定了贫困人口对宣讲的吸引力和热情,场场受到贫困群众的热烈欢迎。
苗侗双语的宣讲方式。锦屏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苗族侗族群众占全县人口的85%,县内的贫困人口95%以上是少数民族。在宣讲中,宣讲小分队结合苗族侗族地区村寨实际,用群众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融合地方民族文化如地方歌曲、快板、小品等来讲解,将扶贫的理论和政策精神变得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贴近少数民族群众,贴近农村实际。如通过“杉乡好声音•新风福万家”活动、飞山讲堂等活动载体,变化宣传手段,将宣讲深入到全县15个乡镇的苗乡侗寨里。
截至目前,锦屏县已经深入贫困山区开展宣讲大型活动6次,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寨开展小型宣讲课260多场次,深入3000多户贫困家庭组织开展宣讲万余次,直接受众贫困人口3万多人次,为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谭元勇 龙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