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镇情 抢抓契机 精准帮扶谋发展
29.09.2015 13:50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根据《黎平县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实施方案》(黎平党办发〔2015〕49号)安排部署,为做好贫困村贫困户遍访工作,县、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各乡镇村寨开展走访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全镇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深入分析贫困原因,找准脱贫新思路、新方法。现结合我镇镇情,就遍访工作作几点思考: 立足镇情,底数清,情况明 洪州镇位于黎平县东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的过渡地段,东经109度12分-109度30分,北纬25度58分-26度18分之间。东接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南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和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毗邻,西南与本县水口镇接壤,西北与德顺乡相连,是三省(区)边贸的“黄金口岸”、侗族琵琶歌的原生地、红军长征入黔第一镇。全镇国土面积301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并村后为11个村),160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寨,8058户30878人,贫困户1736户7181人。按照黎平县2015至2017扶贫攻坚工作目标,三年我镇要脱贫5091人,其中2015年1643人、2016年1697人、2017年1751人。 多措并举,抓实遍访 1.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遍访贫困村贫困户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行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洪州镇科级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洪州党发〔2015〕12号)文件,把遍访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积极有序推进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 2.坚持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原则。县、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整体联动,确保实现遍访全镇贫困村。县领导、县结对帮扶单位、镇联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整合力量,确保实现遍访全镇贫困户。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把遍访贫困村贫困户与干部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研、定点挂帮、驻村帮扶、包案督访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摆脱贫困,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全面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需作出指导和配置人员、资金、项目等资源,实行差别化扶贫、精准化帮扶、提高扶贫工作实效。 5. 严防形式主义。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党和政府对农村贫困群众的关心关怀做好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既做到身到,更做到心到,真实细致了解情况,真心实意帮贫济困,真正见效果,切实防止蜻蜓点水、走过场等形式主义。 6.强化监督检查。镇纪委把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列入重点督查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督查结果,推动遍访工作落到实处、见实效。 截止目前,通过召开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和实地上门走访的方式,共上门走访贫困户95户428人,预计于今年11月底将完成对1736户贫困户的遍访工作。 找准穷根,精准扶贫 1.自然条件恶劣和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步伐。三团村和包寨村地处山地,雨季期间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平架片9个村道路基础设施落后,历年来均为泥土路面,长期基本上是通路不通车的交通状况,自然灾害和道路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抑制农村经济发展,是导致该片区贫困面大的主要原因。 2.产业单一,发展致富动力不足。除了种植水稻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外,只有少数村种植有两茶、中药材等,各贫困村内目前无支柱产业。现阶段土地流转难度大,无法整合资源发展规模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3.群众缺少致富门路、资金和项目扶持,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农村劳动力匮乏,加之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和老弱病残人群在家,发展产业的技术型劳动力较为缺乏,脱贫致富难度大。 综合施策,后发赶超 1.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发展瓶颈问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2016年实施归欧村、赏方村、塘冲村、九厥村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平架孟型桥维修加固工程、仰冲村和菖蒲村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年内实施,全力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水等民生工程建设步伐。 2.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结合村情民意,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和帮扶政策支持,科学部署“一村一品”,积极在各村发展钩藤、朝天椒、天麻、两茶、土鸡、山羊、食用菌等适合当地的产业,并在技术上给予培训和指导,帮助联系市场销售渠道,从源头上解决群众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 3.解决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将危房改造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惠民资金,加快农村危房、通组串户道路建设步伐。同时,通过自筹、政府补贴等形式,加大农村美化、亮化、绿化建设力度,为群众营造一个卫生、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4.继续将重大疾病、子女入学等特殊原因导致贫困的农户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减少因上述原因致贫、返贫现象。 5.产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群众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村民脱贫致富能力。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29.09.2015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