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小镇敖溪 地处黔北建筑却尽显徽派风格
小镇上的徽派建筑局部
敖溪镇一景
发源于明镜山原始森林的敖溪河,蜿蜒穿过小镇,孕育了剔骨鸭、豆花饭,还有敖溪老窖酒。
跟余庆县绝大多数乡镇一样,敖溪集镇的规模不小,繁华程度甚至可与一些县城媲美。
白墙、青瓦、马头墙,构成古镇敖溪的主体建筑风格。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小镇上生活着1.5万人,镇上KTV、网吧、酒馆、宾馆,一应俱全。入夜,两岸垂柳之下,河上风雨桥上,人们静享河风带来的舒适。
绝大多数旅游者,不明白敖溪镇的房子,为什么会跟周边乡镇建筑风格迥异。
67岁的退休教师文前举,是建造这些马头墙的推动者之一。他认为,敖溪要恢复到古时商贸重镇的模样,应该在外表上有所塑造。这种外表,就是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式建筑。
这与一个叫毛巴的南京人有关。余庆县生活有毛姓人,有的经商,有的为官,也有很多普通市民。但无论做什么,不管说与不说,余庆毛姓人都认为,自己就是毛巴后人,或与毛巴有关。
毛巴,对于敖溪,对于余庆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和他的后人们,经营敖溪和余庆县1000多年。
唐末,南诏之乱。毛巴追随山西太原人杨端,受皇命去平乱。返回途中,杨端留在了百公里外的播州(即今遵义城)。毛巴获封经略将军,被安排到今湄潭县兴隆、抄乐一带,做余庆的土知州。
宋代,毛巴后人迁址敖溪,继续做余庆的土官,并做到了极致。当时的余庆县,只有今天一半的面积,它的管辖地块与乌江为界。乌江以南,为白泥司管辖,也归播州治下。
敖溪集镇东侧的一块吉地,面积大约有2万多平方米,与这些徽派建筑,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土地已十分稀缺,集镇上的建房地块100平方米炒到100多万元,却没人打过这块地的主意。
文前举认为,这块地是敖溪精神的象征,也是余庆县的起点。
余庆土司的部将和士兵,多是江苏、安徽人,也有湖南和江西人。他们和家眷,在这里开垦、经营数百年之久。及至明代,余庆县治所地敖溪,借助横贯全境的古驿道,以及擦肩而过的乌江水道,变得十分繁华,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而核心的核心,就是那块吉地:土司衙署所在。
文前举花了近40年时间,研究这段历史。他们力主以徽派建筑风格复古敖溪的动议,便来自这段历史。
敖溪作为土司治所的600余年辉煌,在1600年彻底毁灭。这场毁灭,与播州杨氏有关。
但毛氏土司,以及诸多官兵后裔们,亦商亦儒、辛勤力耕,经营战后的敖溪,秉承祖上风俗。比如,集镇上很少见到十字路口,道路交叉处多以“丁”字型来处理。老人们说,作为兵家后辈的敖溪人,十分忌讳与“失”谐音的“十”,因此在修建道路时,多用丁字路口,以求人丁兴旺、城池永固。
这种营造城池的理念,在平播战役后,毛氏土司受朝廷恩敕,做余庆县的正长官,继续展现,延续到1911年清朝灭亡。
41岁的任永祥,虽是个农民。他同样醉心于地域文化,也是文老师的学生,常跟政府干部探讨土司古镇的打造。当年,尽管确信上不了大学,但他还是坚持要上完高中。“多学点,今后的路子可能会宽一些。”他说,至少,能多懂一些道理。
这一点,和余庆土司统治时期非常相似。文前举说,余庆的学风很盛,青年们的目标性很强。多数青年,初中或高中毕业后,会选择去职中、职高就读,然后去务工,再回到老家置业、创业。
一些到过余庆短住的人,惊叹“余庆是个奇迹”。他们的惊叹,源于当地的民风,以及乡间见闻。“你很难想象,没有大工业的带动,完全靠传统农业,这里的人就能过得很富足。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人们都很热情和礼貌。”
任永祥现在主要做农产品经纪人。他的目标,也要在敖溪集镇上建一栋大房子,“就像移民村里的别墅群那样”。
敖溪集镇南侧移民村里的别墅群,是这样一批优秀农民的杰作。他们曾生活在十分偏僻的山村,但现在都是全县有名的种植、养殖大户、商界精英。剔骨鸭、豆花饭、敖溪老窖酒,是他们经常聚会的理由。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