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报京三月三》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野外野火烤田鱼。(徐世钊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4日电 日前,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镇远《报京三月三》名列其中。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全国共有298项入选。其中,贵州省有15个项目入选,黔东南州4项,即《侗族服饰》(黔东南州)、《报京三月三》(镇远县)、《苗族鼓藏节》(榕江县)、《规约习俗(侗族款约)》(黎平县)。
此次申报工作,得到镇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是继镇远《赛龙舟》之后,镇远县的第二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由此,镇远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增加至2项。此次《报京三月三》的成功申报,极大的鼓舞镇远县非遗工作和非遗工作者的士气,是对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
获此殊荣后,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再接再厉,继续做好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接下来将是制定好《报京三月三》项目保护发展规划,搞好《报京三月三》项目资料和数据库建设;积极支持开展《报京三月三》非遗文化活动,传承和研究报京侗族文化艺术;积极建立《报京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努力筹建《报京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领略到镇远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民俗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不断丰富镇远的文化内涵,提高镇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打造文化旅游大县打牢基础。(张宁 徐世钊)
报京侗族三月初三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独有的传统节日,又名“播种节”,俗称“讨葱蒜”。
传说报京侗族“三月三”起源于古代的耕种。侗家是以桐子树开花为播种时节,但有一年桐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致当年饥荒。于是,寨老决定不再以桐子开花为播种的日子,而是以每年三月三为播种的日子。又一传说是一对侗族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遭到寨老惩治,这对情人悲愤至极,投入深潭殉情。为纪念这对情人,报京侗族未婚后生在“三月三”期间都要到洗葱塘边向心爱的情妹讨笆篓、讨葱蒜,互相定情,共表倾心,而“三月三”也由此被人们称为报京侗族的“讨葱蒜”。
清晨,未出嫁的姑娘们相约到寨边的水田中、溪沟里捞鱼虾,燃起篝火烧烤、或煮酸辣汤锅,与前来讨笆篓(笆篓:竹篾编成的小篓,用于装鱼虾)的侗族男青年一起享用。在野炊的过程中打情骂俏声不断,看似不经意的姑娘们则暗自选择心上人。野炊结束,姑娘们到菜园里扯葱蒜,再拿到寨中池塘清洗。然后按照当地风俗,手提竹篮列队在古树下站好,等候心上人来讨取。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其中有男女双方的父母、家亲内戚。男青年们看准自己心仪的姑娘,便走过去讨要。在得到竹篮后,拉起姑娘撒腿就跑。这时,人群中发出欢呼声,站在人群中的男女双方的亲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午时,大寨的各个入口处都有侗族妇女把关,外寨的客人要喝上一口“拦门酒”才放行。寨老与贵宾相携进入芦笙场,铁炮响起,人们手拉手随着芦笙的节奏感,围成一圈又一圈缓缓踏步起舞。
晚饭吃“龙席”,长长的桌子放着美味佳肴,主客分两边围坐。饮酒时,要唱酒歌来调节气氛。一唱一答,饶有情趣。
晚上,人们来到花坡和竹林中大树下,观看青年男女们吹木叶、唱情歌的情景。那缠绵悠扬的歌声一直飘荡到深夜,有的则通宵达旦。
报京侗族“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历史悠久,风味古朴,独具特色。对于研究我国的侗族发展史、民族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报京三月三手提葱篮等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