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稀饭长大的一代人 各奔前程撑起一片天

02.02.2015  13:09

拍摄于1985年除夕的一张合影照

中国江苏网2月2日讯 (记者 徐其崇)家住洋河新区梨园村的徐艳珍(后排左一),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85年除夕的一张合影照,照片上有她和弟弟妹妹,还有姑姑家的表哥表妹以及叔叔家的弟弟妹妹。整整30年过去了,照片上的人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人也33岁了。当年拍相片时有哭有笑的兄弟姐妹9人,现在全部成家立业,有的在省城上班,有的当上了小老板,生活环境各不同,但儿时的记忆却永远难以忘怀。

喝稀饭长大的一代人 

据徐艳珍介绍,她出生于1970年,父母都是农民。在她的记忆里,小的时候,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年年透支,能吃上肉的,也就是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了。

记得那时候猪肉才几毛钱一斤,鸡蛋几分钱一个,即便如此,平时家里也是买不起肉的,自家养几只鸡下蛋,也都会拿到双代店换点油盐酱醋。”徐艳珍说,她出生在“大集体”时代,到了过年的时候,都是孩子们欢乐无比的时候。那时候生产队养猪,有的老母猪需要淘汰,就会在春节前宰杀两头,一个生产队近50户人家200多口人,抓阄分猪肉回家过年。“那时候抓阄能抓到10号到20号之间就是运气,因为在这个号段,分到的猪肉一般都是中间段,肥肉多。谁家如果分到腿子肉都会不高兴,因为瘦肉太多没有油水。”徐艳珍说。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一天两顿饭,因为缺少主粮,和很多农户一样,常年喝稀饭,没有炒菜,自家会腌制一点咸菜,如果连咸菜都没有,就会把盐放在锅里炒一炒,用筷子蘸点盐下饭。”徐艳珍说,到了过年的时候,生产队里每人分给几两母猪肉、两三斤鱼,这就是盼了一年的年货。“过年的时候,猪肉烧萝卜,煮肉的汤留起来,可以放点干豆角萝卜片什么的,能吃好几天,过年包饺子都是素菜馅。”徐艳珍说,小的时候,想吃上一顿白米干饭是很不容易的,即便吃的是米饭,那也是汤汤水水的米粥。

各奔前程撑起一片天 

说起这张老照片,徐艳珍感慨万千。据她回忆,1985年春节,在部队当兵的叔叔回家探亲了,在爷爷奶奶的提议下,把她父辈兄弟姐妹几家召集在一起,过了一个团圆年。全家老少20多口人分为两桌,挤坐在土墙草屋里吃团圆饭。这也是徐艳珍从小到大过的唯一一个大团圆年。“爷爷奶奶都已去世了,每每看到这张合影照,我都会想起疼爱子孙的爷爷奶奶。”徐艳珍说。

那一年的除夕与众不同,那天中午就开始下大雪了,奶奶忙完了两桌饭菜,我们就开始贴对联放鞭炮。我们吃饭的时候,雪停了,当兵的叔叔说,给大家合个影,我们这些小字辈就来到院子里,站在雪地上拍相片。我三叔家的大小子也许是第一次面对镜头,照相的时候哭着往后面挤,这个场景‘咔嚓’一声就定格了。”徐艳珍说,也许叔叔给他们拍相片的时候喝了几杯酒,拍下了9个人9种表情的合影照。

光阴冉冉,30年过去了,如今这9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徐艳珍家住的是楼房,不久前已经娶了儿媳。他的弟弟比她小两岁,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爷爷。姑姑家的表哥住在洋河新区果园村,自家也建起了楼房。两个表妹一个在洋河从事经营,一个在无锡担任教师。叔叔家的两个弟弟目前都是小老板,妹妹在南京就业。最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最前排最小的那个妹妹,目前也在洋北镇开木门厂,家有轿车楼房,日子过得很红火。

畅想未来生活会更好 

徐艳珍说,照片上的9个人基本上都出生在70年代以后,都经历过困难时期的贫困生活,到了他们懂事的时候,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了,才渐渐能填饱肚子。“我的父亲今年65岁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一直保持勤俭度日,从来不铺张浪费,这也给子女们树立了榜样。”徐艳珍说,每当她和弟弟妹妹购买高档物品,父亲总会指责他们“不会过日子”。“不过父亲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家里常年不缺鱼肉,也说自己遇上了好时代。

一张老照片,记录下当年的生活不易,每每看到都浮想联翩;看看新生活,丰衣足食生活富裕,无时不感到这些年的变化令人震惊。在徐艳珍的记忆里,过去的岁月她穿过带补丁的衣服,寒冷冬天穿不上棉鞋,后来日子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过年的时候,过去愁没有钱花,现在盘算过年该花多少。这样的变化,是已经过世的老人们当年做梦也不敢想的。

我有两个孩子,儿子现在已经成家了,女儿也成人了。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妹妹开着车把我弟弟和我接到城里玩,说平时大家忙挣钱,相聚的机会也不多,干脆就到城里找一家酒店聚一聚。”徐艳珍说,乡下人进城下馆子消费,这在他们眼中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他们更相信,凭着一双勤劳的手,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幸福,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原标题:30年前的团聚 难以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