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长顺土地流转:农村活了农民富了

26.09.2014  13:34


    土地流转帮助农民获取更大的效益,同时又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图为:形成规模种植的葡萄园。杨云 摄     土地流转帮助农民获取更大的效益,同时又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图为:果农给前来洽谈的客商介绍产品。杨云 摄

 

  中新网贵阳9月26日电 题:贵州长顺土地流转富裕了农民搞活了农村

 

  作者 杨云

 

  9月25日,在贵州省长顺县摆所镇热水村,金秋的果园一派繁忙景象。不少果农忙着采摘,为即将到来的“黄金十一”备足货源。

 

  “和几年前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望着果园里热闹的景象,长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正平感慨道。几年前,热水村和长顺县大多数农村一样,由于没有自己的产业,受交通各方面的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缺乏思路,贫困人口面大,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谋生。村村寨寨一年到头,就春节前后几天有点生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环境逼迫,不想出路不行。”杨正平说。

 

  近年来,长顺县通过土地流转,群众入股等方式加入村办企业或合作社,用于集中开发经营管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合作社或企业采取向农民租用土地、雇用农民为员工、公司集约化生产的方式进行管理运作,富裕了农民,搞活了农村。杨正平感叹转变发展思路后的农村说,“现在,村民思想活了,赚钱的路子多了,许多人已经逐渐从贫困中走出来。”回乡创业的人也多了。

 

  “出外打工废弃的荒地多,镇、村组织有种植经验的农户租地发展经济作物,不仅使荒地发挥了效益,同时种植户也得到收获,还带出了一批种植大户。”热水村紫王葡萄种植大户杨显富告诉记者,他自己就流转了2000多亩山地种植葡萄,每年收益几十万元。

 

  “土地流转不是简单意义的土地集聚,重要的是在土地有效集中后,种地变成固定职业,一批农村经营主体开始出现。”杨正平认为。近年来,贵州把农民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以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引导大企业、大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促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最直接的效应是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土地撂荒现象,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土地的价值得到极大的挖掘和发挥。而土地流转最重要的成效是实现了规模种植,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发生着微妙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自身的吃饭问题,土地流转帮助农民获取更大的效益,同时又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