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养殖门路宽群众脱贫有奔头生态养鹅“钱景”无限

11.01.2016  12:07

               

 “嘎嘎嘎,咕咕咕……”隆冬时节,走进位于水城县化乐镇猫场村石家寨组的水城县牧和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吴道海提着饲料桶,正在养殖场里,召唤觅食的鹅群。几千只鹅从四面扑来,展翅高歌,挤成一团抢食着饲料。

  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板栗种植和鹅养殖,其中养殖场占地3000平方米,种植板栗100余亩。“我们是生态养殖,天然放养,养殖场的四周都是板栗林,林子里种满了草,鹅春夏时吃的是板栗林里的青草、虫子,秋冬季节吃草籽、树叶,我们再用鹅粪养地,种草养鹅,节省了养殖成本,出栏的鹅肉质鲜嫩,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邓勇说,目前养殖场里有6000多只鹅,卖个好价钱不成问题。

  邓勇告诉记者,以前他干过煤炭买卖,开过砂石厂,手里有不少“闲钱”,在镇政府的动员下,他回到家乡与几个朋友合股成立了合作社,决定通过养鹅来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以前没有干过这行,不敢多养,只搭了一个简易鹅棚。去年,在镇农业服务指导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养殖的2000余只鹅的成活率达到95%,每只有7到9斤重,贵阳等周边城市的客商纷纷前来订货。”邓勇说。养鹅赚到的第一桶金有60000多元,让他看到了养殖鹅的“钱景”。

  尝到了甜头,合作社的股东们决定把养殖场做大做强。在摸索中,大家发现养鹅技术不仅容易掌握,而且是一个见效快、收益大的产业,是一条好的致富路径。于是,股东们签订了“发展状”,扩大养殖规模,重新明确社员职责,有跑市场的、有搞技术服务的……

  目前,养殖场上有5名工人,全是合作社的股东。通过一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一边刻苦钻研,他们已经从一个养殖的“门外汉”变成了“专家”。“鸭苗最难管,要控制湿度、密度,要防潮,保持清洁;鹅怕生,怕鲜艳夺目的物体……”说起养鹅经,吴道海侃侃而谈,“说实话,养鹅再累也没有种包谷累,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资,年底还能分红,一年下来超过30000元收入。以前种包谷,一年忙到头,赚的还没有现在的零头多,养鹅这条路走对了……”

  “其实,光靠养鹅也就赚个10来万元,这远远达不到合作社定下的发展目标。养鹅有很多产业链可以延伸,鹅绒保暖性能好、轻便,是各种服装和寝具的珍贵原料;鹅血、鹅胆可用于生物制药;鹅肉可用于食用或食品加工……”邓勇说,林下养鹅有独特优势,养出的鹅肉品质高,结出的板栗个头大味道好……下一步,将扩大养殖规模,延长养鹅深加工链条,全面打造“猫场鹅”、“板栗鹅”等品牌效应,实现养鹅自身的最高价值,让更多乡亲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