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梦想
阳光下的梦想
——— 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见闻
初秋的骄阳惠照傩乡大地。白墙青瓦,一栋栋砖房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蝉鸣时而打断这乡村的寂静,古老的香樟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端坐在铁坑大坝的中央,见证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8月10日,笔者随“德江我的家?美丽乡村行”活动采访组走进稳坪镇铁坑村。
交通:连接全面小康的捷径
通组路,连户路,路路相通;机耕道、生产道,道道生财。这是铁坑村真实写照。
村支部书记张月清一行走在3米多宽的通组水泥路上介绍村情,铁坑村的地形是一个典型的盆地状,全村18个村民组875户,除四个村民组在山上外,其余14个村民组坐落在盆地的四周。张月清说,这沟渠是通过上级河道治理资金修建的,工程建设资金600多万,主要功能是排洪,岸边还能通行轿车等小型车辆。谈话间,不时有摩托车、小轿车进进出出。
通组路与连户路在村口交叉处有一口古井,井外是用水泥制成的呈三级阶梯状三个小水池,旁边一名妇女用撮箕抬着洗好的小葱。一行人上前与其攀谈起来,“葱是卖的还是自家吃?”“卖的,自家吃不了多少。” “到哪里卖?”“到城里贵一点,现在交通好了,进城很方便。”
妇女告诉笔者,这口井已有很长岁月了,现在有了自来水,供村民们洗菜、洗衣之用。谈话间,几位光着膀子的汉子来井边洗手擦脸,说是帮别人搬运石头,每天回家都要来这里洗洗。其中一位指着通往村庄的道路说,“以前通往村庄的路其实是走田埂上,雨天全是稀泥巴,现在路好了,搞建设的人也多了,我们在村里打工百多块钱一天。”
据张月清介绍,这几年,上级对铁坑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除河道治理外,还有一事一议资金140万、烟草新村建设资金200万、傩文化建设资金70万等,目前,全村通组公路已达10公里、连户路6公里,有生产便道4公里、机耕道2公里。
产业:撑起村民的致富梦想
铁坑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一直以来,村民都是靠打工吃饭,然而外出打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收入才真正上得来。早在2012年底,铁坑的村支两委就坚定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
有思路、有信心,关键在于抓落实。通过村干部挨家逐户上门动员,当年流转土地107亩发展蔬菜产业,2013年收入41万。2014年,又流转了117.5亩土地,共计222.5亩土地,1-7月,实现销售收入60余万元。张月清指着一片蔬菜地说:“那就是我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蔬菜,山上我们想发展花椒产业,山下除了蔬菜以往正在发展特色经果林……”。说起这些,支书的脸上布满了笑容。
“正常情况下1亩一年蔬菜可收入7000元,除出成本赚上2000元应该没有问题,如果管理和科技跟得上,收入还可增加。”村主任张玉强扳起手指算起了细账。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批部分农户自主创业。张金省承包起了村办企业--铁坑砖厂,两台机子作业,除每年向村委会上缴9000元承包金,支付9个工人的工资外,每年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全村还有其它个体砖厂4家,支书张月清说。
村民张进华曾长期在外打工。2009年,他回村买了一辆农用车跑运输。去年村里修房子的多,1个月能挣1万多块钱,今年生意稍差点,一个月也有好几千。
如今,该村发展传统产业白酒作坊4家,土面条作坊10余家,各行业个体户100余户,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380元上升到2013年的5820元,群众的致富梦正在变为现实。
文化:筑起群众的精神家园
铁坑村自古人才辈出,都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结果,村里的一位干部说,现在经济发展了,我们要更加重视教育才行。
张月清说,为支持教育发展,村里对每学期各年级前3名学生都要分别奖励150、100、50元;单科均分在全镇获第一名的教师奖励200元。2013年度,发放此项奖励2100元,去年还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这笔钱就是从村级集体经济的盈利支出的。
铁坑村是文化名村,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曲六乙发出“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定论,其实,德江傩戏在铁坑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傩戏大师张毓福就土生土长在这里。
60余岁的张毓福精神矍铄,目光有力,在村委会办公室叙述着他与傩戏的不解之缘。1950年生,14岁学艺,一生有10多名师傅,拥有弟子几十名,多次带领弟子们到中央电视台拍摄,远赴港澳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演出。说起傩戏里的剧目,张先生历历在目,头头是道。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打造傩文化旅游村寨,通过文化设施建设带动村里的傩戏发展,使这张独特的文化王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让家乡的傩戏真正走向世界。”张月清说。
目前傩戏博物馆、风雨桥已经开工建设,张氏宗祠修缮工程已经完工,古香樟树的保护工程即将动工。站在山下仰望,山上绿意葱茏。山上俯视,山下生机盎然。
(冰 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