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大讲坛第二讲南区礼堂开讲

22.11.2014  12:15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徐松 实习记者 罗鑫 张青青 报道|摄影 李广) 11月20日下午3点,阳明大讲坛第二讲于南区礼堂开讲,科技学院副院长肖立斌教授作为主讲人为阳明学院学生讲述了“中国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为主持。

讲坛开始,肖立斌教授首先由外国宗教情况引出中国“道德即宗教”的伦理型文化,由历史和文化来追溯传统道德往昔。国人少有宗教信仰,有的是道德为轴心的信仰,“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了中国道德的特殊存在形式后,他开始讲传统道德的形成因素。他说:“孝奠定了传统道德的基础,这是中国所特有的,和外国的个人主义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故而中国信仰有“人情味”,其中二十四孝等就是最好证明,然而“父母在莫远游”的观念又让我们缺少冒险精神。

礼奠定了传统道德的人文。“但它又人为的创造了一些不平等,对官位、钱财推崇让我们陷入到‘追名逐利’的怪圈,于是出现了《万万没想到》、《屌丝男生》等后现代的、反传统的作品。”这时肖教授痛心疾首地说,“这些作品‘一看毁三观’,把中国传统的礼教仁义全毁了。”而智、义等特色,由于与传统道德的形成无关。

然后,肖立斌教授从于丹讲学引入到传统道德尚未实现现代化转型和创新性发展的现状。传统道德具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安身立命的系统意义。但在这方面,大陆地区有没有台湾、香港等地做得好,国家较韩国、日本等对传统的重视也不够。世界各国建立的两百多所孔学堂又证明了传统道德的重要性。在新创新方面,国家现在虽然产生了以大学学院为主的新儒学,但它又由于学院的限制还无法普及,所以传统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

讲座最后,肖教授寄望学生取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肩负起传统道德转型期的历史重任,希望新一代的接班人守望传统,返归本质,开拓创新。

【责任编辑:何瀚章 赵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