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要建留守儿童学校“团结”
阿里木情牵毕节,要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名叫“团结”——
捧着一颗心留下几多爱
9月3日,阿里木回到“第二故乡”毕节,看望在毕节一直靠烤羊肉串谋生的二哥一家,拜访最初帮他在毕节扎根的酒吧老板刘炅,看望他帮助过的贫困孩子周勇。当然,他仍然要去公园路旁熟悉的烤羊肉摊“秀”上一把手艺。
回“故乡”,情难舍。阿里木的身影在大街小巷出现,熟悉他的毕节人与他亲切打招呼。新疆维族“好巴郎”阿里木扎根贵州毕节,用烤羊肉串的炉火,点燃了一百多个孩子上学的梦想,让人们为之动容,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人们,爱,可以传递——
“唉,快来吃羊肉串啊,全城最好吃的羊肉串。太好吃了,太好吃了。过来看一看,瞧一瞧。你们不吃要后悔一辈子,过来看一看,瞧一瞧……”
从2001年夏天开始,在毕节城公园路的梧桐树下,留着大胡子,戴着花白帽,标准维族打扮的阿里木,风趣幽默的新疆口音,成为毕节街头的一道风景。
阿里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和静县乃门莫墩乡人,他当过兵,最初的职业是供销社职工,“烤羊肉串”是离开新疆后的谋生技能。
他到过北京、西安、郑州、北海、昆明等多个城市,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最终在毕节扎根。
如今,回忆来毕节的10多年,阿里木说,真的很快乐——
“在毕节做生意,同行不会因为你的生意好而排挤你,时间一长大家相处更融洽。”
“前些年我都是在毕节过年,很多人为我送鸡蛋豆腐,吃都吃不完。每年都有人接我到他们家过年,彝族领导李玉平把我介绍给他的亲戚朋友,教我唱彝歌。”
“我在毕节接触的有彝族、回族、布依族、白族、苗族和汉族等各个民族的人,他们很喜欢我。这些年我从未感到过孤单,我在毕节生活像在家乡一样温暖。”
得到毕节人真情接纳的阿里木,助人为乐的本性灵光闪现,他开始考虑回报毕节。
“毕节农村的很多地方还很穷,但毕节很重视教育,很多孩子没有书包还要拿着书去上学,这让我很感动。我觉得应该从教育方面回报毕节,只要大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就会有一颗对社会贡献的爱心,社会就会更和谐。”阿里木吐露助学的理由。
2002年春天,阿里木从镇远经过,看到一座山头发生山火,便往火灾现场跑,3个多小时后,山火被扑灭,林业局的同志发现,这位救火队员是新疆人,深受感动,奖励他300元奖金。阿里木百般推辞,在当地干部的劝说中,阿里木最终接受了这300元的奖励。一回到毕节,他自己补上200元,通过地区妇联实施的“春蕾计划”帮扶项目,把500元钱捐给了毕节学院的一名叫赵敏的贫困学生。
“我的命是叔叔救的。”家住毕节市七星关区金钟社区、现在就读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学生周勇说:“我从小就得肾病综合症,5次下病危通知书。2002年,我到地区一家医院住院,家里欠了好多钱。叔叔知道后,跑到我读书的学校找到校长,带头捐款,同学和老师们为我捐了1万多块钱,并通过媒体呼吁转院到贵阳一家医院免费治疗。”
阿里木的“爱心大本营”是毕节学院(现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06年9月开学不久的一天,阿里木带着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希望学院将这笔钱转交给贫困生。“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羊肉串才5角钱一串,这要烤几万串才有这个利润啊!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
很快,毕节学院决定配套5000元,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江助学金”。“阿里木助学金在毕节学院最小,但它体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助学情结,从德育教育的角度看,资金小而意义大。”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说。
就这样,从2006年秋季开始,阿里木每年捐资5000元,加上毕节学院补充的5000元,每年奖励20名贫困生。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说。
身边的朋友没少劝阿里木攒些钱,买套房,改善条件,可他总“听不进”。
阿里木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阿里木精神的激励下,毕节学院成立了各种爱心团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上街打扫卫生、维护秩序,许多受他精神感召的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主动到他摊子上帮忙。
“阿里木精神”和“阿里木现象”已经成为毕节学院文化的重要元素,形成了“阿里木效应”,学生们争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阿里木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不是有钱人,但他带给我们的远超金钱本身,他教会我们做一个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爱心回报社会的年轻人。”领过阿里木助学金的毕业生李溢用“沉甸甸”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另一名毕业生李华说,阿里木用羊肉串把毕节各族人民串了起来,把新疆和贵州串了起来,把全国人民串了起来,形成一张爱心的大网,我们要让这张网足够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到底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2012年9月,云南省彝良县发生地震,阿里木与朋友一起奔赴灾区,捐款4.5万元。
阿里木烤羊肉串捐资助学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阿里木”一度成为助人为乐的代名词。
从巍巍天山脚下到莽莽乌蒙高原,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让阿里木数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生?
受到阿里木资助恢复身体后又考上大学的周勇,曾在11岁时写过一篇作文《长大要像阿里木叔叔一样,作世间有情人》,也许,没有谁比他帮助过的孩子更理解阿里木。
2012年初,阿里木喜得贵子,回到了新疆。如今,他在新疆开办一个烧烤摊和一家出租车公司,生意很不错。
近两年时间没回到毕节,阿里木无比想念这方土地上的好心人们。阿里木已逐渐成为贵州百姓与新疆各族人民的连心桥。近些年,受阿里木事迹感召,从新疆来毕节做烤羊肉串生意的维吾尔族同胞达50多名,其中有20多名已把户籍迁了过来。阿里木的二哥吐尔洪江10年前把妻儿和同乡好友都带到了毕节。“每逢年节,熟悉或并不熟悉的朋友都会送来吃的东西;烤羊肉串时,知道我们是新疆人,都会多买几串。”他告诉记者,在毕节这几年,感觉毕节人很善良友好,和毕节各族兄弟相处得都很融洽。
在毕节市直机关和各县区,吸纳新疆维族同胞安居乐业蔚然成风。在七星关区、大方和织金,专门为新疆维族同胞划定烤羊肉串的摊位。在黔西县城水西社区,喻朝芬设立的“喻妈妈爱心超市”每年春节都要慰问在黔西的新疆人。谈及对贵州的感情,阿里木说:“贵州气候好,民族团结和睦一家亲。来贵州生活,没有异乡的感觉,就像在家乡一样温暖!”
12年光阴如流水逝去,昔日的新疆维族“好巴郎”已经成为了维族大叔,但阿里木并未停下向善的脚步,他仍然乐于奉献,用获得的利润,继续捐资助学和全国抗震救灾等公益活动。
阿里木每年要为家乡作一百多场报告,今年他还主动申请成为家乡贫困农村的一名驻村干部,花一万多元钱买来鹅苗发给贫困农户,看到村民们开会坐地上,他又买来500多个塑料凳给村民们。今年8月9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后,阿里木带着新鲜采买的食材赶到鲁甸县龙头山镇,为受灾群众做了一大锅手抓饭。
“他们吃到我做的手抓饭,都竖起了大拇指夸我好手艺。”阿里木说他又想起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远远地站着,看阿里木烤羊肉串,他是那么的快乐,偶尔烟熏得他一手抹一把熏出的眼泪,却不停下吹口哨,又一边招呼着美女吃羊肉串,几乎要跳起舞来。
谈到对贵州的感情,他说,要把事业做大,积累资金,在毕节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义务。只有把教育发展起来了,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各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当记者问到给这所学校起个什么名字时,阿里木脱口而出:“就叫‘团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