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细微处看“东盟共同体”建设
新华网曼谷2月4日电 随笔:从细微处看“东盟共同体”建设
新华社记者李颖
去年12月,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出入境口岸新设一条东盟专用通道,来自东盟成员国的游客可以享受作为“东盟公民”的特殊待遇,快速通关。
东盟专用通道是东盟各国领导人依据2010年在越南河内达成的共同协议,敦促各国设立的。
设立专用通道的初衷是,当东盟各国的公民迈出国门时,首先能寻找到一个“专用区域”,体验到“我来自东盟”的内心自豪感,从而建立起对共同体的契约观念和深切认同。
泰国《民族报》等主流媒体呼吁增设东盟专用通道并改善相关服务,以提升“东盟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在“东盟共同体”建设方面,泰国的一些做法和意识一直比较超前。早在1995年,泰国就曾在廊曼国际机场开设一条东盟专用通道。而今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马来西亚也雄心勃勃,准备在今年内增设5个专用通道。
然而,就这样一条常见的专用通道,各国设立的情况、提供的服务和游客们的体验也千差万别,折射出东盟各成员国在共同体建设方面的步调并不一致。
由于东盟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文化、语言的多样性,“东盟共同体”的身份认同相对比较欠缺。比如,有关东盟旗帜、徽章和歌曲早在数年前已有规定,但东盟国家迄今仍不太情愿挂起东盟旗帜。
今年12月31日,是东盟各国领导人原定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日子。但是,由于各成员国步调不一,“东盟共同体”今年年底能否创建,让人感到担忧。
的确,为实现“东盟共同体”这样一个战略性目标,东盟各国政府还有很多大事要事要做,需要消除贸易壁垒问题、政治摩擦、文化障碍等等。
一条专用通道的开设,或许只是细节问题,但却绝非无足轻重,是东盟各国需要花点心思去提供的一项服务。“东盟共同体”的认同感,恰恰就是在这样点滴的细节中凝聚、累积而成的。